词条 | 对称均齐之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称均齐之美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对称均齐布置。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署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10页)白谢尔《中国美术》亦说:“中国宫室,多为一层平房。欲加其数,则必须纵横皆增,使无违乎均齐对称之势。凡正殿之高旷,东西厢之排列,回廊之体势,院落之广狭,台榭之布置,以及一切装饰物之风格,虽万有不同,而要以不背乎均齐对称之势为归。” 这种关于对称均齐的历史嗜好、建筑形象,不仅具有礼之特性,而且兼备乐的意蕴。可以说,这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所以美,不仅因为儒家之礼数千年来哺育成熟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为这种“美”的创造与欣赏确立了主体因素,而且它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人类的某种审美生理心理机制。西方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得好:“对称所以投合我们的心意,是由于认识和节奏的吸引力。当眼睛浏览一个建筑物的正面,每隔相等的距离就发现引人注目的东西之时,一种期望,像预料一个难免的音符或者一个必需的字眼那样,便油然涌上心头,如果所望落空,就会惹起感情的震动 (引者注: 这里指对不对称均齐的审美)。” ( 《美感》,第61―62页)又说,“在对称的美中可以找到这些生理原理的一个重要例证。为了某种原因,眼睛在习惯上是要朝向一个焦点的。例如,朝向门口或窗洞,朝向一座神坛,或一个宝座、一个舞台或一面壁炉,如果对象不是安排得使眼睛的张力彼此平衡,而视觉的重心落在我们不得不注视的焦点上,那么,眼睛时而要向旁边看,时而必须回转过来向前看,这种趋势就使我们感到压迫和分心。所以,对所有这些对象,我们要求两边对称。” (同前) 尽管对称均齐之建筑美,怎样在一定限度内契合人由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审美需要,尽管“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中国底这两种艺术的美可说是均齐底美,即中国式的美”(闻一多《律诗的研究》)。而这种“中国式的美”,主要是渗透着儒家规矩而形成的美,它显得平稳、冷静、自持、静穆、壮阔甚至伟大,但有时也不免缺乏变化,显得呆板。 由儒家所规范的中国建筑文化光辉灿烂,但这种建筑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毕竟早已过去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