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寿辰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寿辰礼分类:【中国民俗】 湖南习俗很重视过生日,一般人都要在生日这天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小孩过生日称“长尾巴”,是将小孩看贱,比做动物,认为将小孩看贱便会少病灾,易成人。小孩生日时只煮一两个蛋给他吃。成人过生日称“寿辰”或“寿诞”,一般都要添菜改善生活,有的还大办宴席,宴请宾客。过去以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个花甲子,因此60岁时称为“大庆”,又称“花甲”。湘中地区有60岁添寿的习俗,人过60岁以后,报年龄可以多报一岁。人满60岁以后,穿着打扮可恢复孩童和青年状态,可擦胭脂、抹粉、戴花、穿花衣服,含“返老还童”的意思。 60岁以后每逢十的岁数称为“整生”,可大办寿酒,其他年称为“散生”,一般不大办。男子庆虚数,提前一年庆祝,称为“逢”;女子庆实数,称为“满”。俗称“男逢女满”。 寿酒一般不主动邀请宾客,有“生日不请,拜年不邀”的习俗。庆寿不一定要送礼,有“不送人情要吃面”之说。也有一些贪官和地方恶人以做寿为名,强迫或变相强迫人们送礼,借以敛财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一般家庭只生一个小孩,孩子被看得特别金贵,从一岁开始起做周岁,以后年年庆祝。很多成年人更是不分散生、整生,年年做寿。 一个人的生日,也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故湖南民间又称生日为“母难日”。讲究孝道的人家,凡母亲在堂者,自己不管已多大年纪,决不以自己生日的名义庆寿,谨遵“母在堂,不言寿”的规矩。这天,贫困者只给母亲添菜;富裕者以感谢母亲的名义举宴请客,让母亲坐在上首接受宾客祝贺,过寿者坐在或侍立在一旁。 南县地方习俗以36岁为劫难之年,说:“三十六上有一爻,好比琉璃瓦屋晒胡椒,十粒胡椒九粒抛。”届时必大宴宾客,庆贺“逃劫”,谓之“吃凶数”。家道骤衰,久病不愈者,也在生日时广聚亲朋畅饮,亦称“吃凶数”,以祈来岁人财两旺。 寿筵除吃酒菜外,还要吃长长的面条,湖南有一种一根可煮一碗,专供做寿的长面条,以面条之长象征人的寿命长,故称吃寿筵为“吃面”。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人们做寿除吃酒菜、面点、传统寿桃外,还兴起吃大蛋糕,点生日蜡烛,过寿者吹蜡烛、分蛋糕等泊来新习俗,吃面条已逐步淡化。 民间认为生日对老年体弱和病重的人是一个关卡,生日前后身体常有异常反应,称为“斗生”。如果斗得过来,病情就会好转,如果斗不过来,往往在生日前或生日这天病情转重或死亡,这可能是一种与人的周年生物钟有关的现象。因此,人们往往在老年人的生日前,注意观察其身体情况,是否有异常反应,生日这天注意不让过分劳累或情绪激动,帮助顺利过生。 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做寿,到生日这天便出外躲避亲友们前来庆寿,叫做“躲生”。而一些或出于巴结,或出于图热闹,或讲究传统礼仪的人,却想方设法促使寿主做寿。他们或到处寻找寿主;或守在寿主家中不走,等待寿主回来,有等一天,也有等三五天的;或硬将礼物送至寿主家,大有不设宴招待誓不罢休之势,迫使寿主非做寿不可。群众称这种做法为“撸屁眼”,加以否定。20世纪80年代湘潭市一位领导干部因公务繁忙,也是有心躲生,生日这天早早出门,一天没有回家,晚上10点多钟非常疲惫地回到家里,还有一些人守在家里(已动员走了好几批)闹着要喝寿酒,寿主推托不过,只得陪他们喝酒,当夜即暴病身亡。这类悲剧并非独此一例,可悲可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