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封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封禅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梁父山(在泰山附近)、云云山、肃然山、会稽山等山上辟场祭地称禅。《大戴礼记?保傅》:“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朝诸侯而一天下。”相传远古伏羲氏前,无怀氏始封泰山、禅云云山。此后封泰山、禅梁父者72家。秦始皇封禅自定礼仪为一封一禅:从南坡登上泰山祭天,从山北坡下山,禅于梁父山。汉武帝二封二禅:先至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登顶祭天,再经北坡下山,禅于肃然山。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封禅为国家大典。南宋废止封禅,并入郊祀。明代设天、地坛祭祀天、地。

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以祭地,报地之功称禅。《史记?封禅书》载,封禅之礼,始于无怀氏,后历代沿袭。相传古者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家,《封禅书》录其姓氏者仅12家。至秦以后封禅正式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封禅是崇拜自然神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反映。古代帝王自称真命天子,由他们来祭拜天地之神自然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有“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的说法。封禅主要是报天之功,因古代封禅的帝王大都是些成功者,失败的帝王往往不封禅。所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即指此。封禅为帝王所专用,他人不得行使,否则便是“僭越”。《封禅书》载,春秋齐桓公称霸后意欲封禅,为管仲所力阻。管仲言封禅者必是真命天子。且必是建功立业者,不但威武强大,而且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桓公自愧地位功德不如,故放弃了封禅之举。我国第一位行封禅之礼的封建帝王是秦始皇。《封禅书》载,秦皇帝上泰山前召来齐鲁儒生七十人议封禅事。有儒生说:古时封禅,上山乘坐的车要用蒲叶裹轮,祭祀时跪垫的席要用去皮的禾蒿芯做。始皇以为儒生之论怪诞,难照办,就赶走了他们。步行上山得以封禅,然返回途中却遇暴风雨,不得已在一棵大树下躲避。此事一直为儒生们所讥笑。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封禅的地点在泰山。古人以为五岳中以东岳泰山为最高,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之地,故登泰山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社首山、肃然山、云云山、亭亭山上辟地为?以祭地,称为禅。封与禅一般同时进行,但封重于禅。封禅的礼仪非常复杂与神秘,且各朝代的封禅之礼不一。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等皇帝都曾举行过封禅。南宋以后,形式上未再行封禅,实际将封禅与郊祀大礼合二为一。《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元刘?《隐居通议?礼乐》:“说者谓封禅取高厚之义,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

儒教最隆重的宗教仪式。封,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在古人心目中,泰山不但居于中国之中,而且是众神所居的神山,是通天之山。古代甚至有“中国人死后魂归泰山” 的说法(见 《后汉书?乌桓传》)。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当然就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中国古代,祭天是帝王的特权,但登封泰山要求的档次更高。根据儒教的传统说法,自古以来,只有受命帝王或盖世英主才有资格举行这一大典。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于是跃跃欲试,想上泰山风光风光,管仲历数上古以来登封泰山的帝王,说: “人家可都是受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哟。” 言外之意,就是您老还不够这个资格。齐桓公只好作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然也要登封泰山,他召集了七十多位儒生,问封禅的礼仪。但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只好自定仪式,而且在泰山上立碑,以资纪念,碑文是由宰相李斯亲笔书写的。汉初几位皇帝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登封泰山。到汉武帝时,国家强盛,天下太平,群臣纷纷劝进,文学家司马相如临死前留下的遗文就是 《封禅文》。神仙方士也趁机进言,说封禅泰山可以成仙上天,并举黄帝乘龙升天为例。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做梦都在想长生不死,他说: “要真是能象黄帝那样,我把离开老婆儿女看得就像脱鞋那么随便!”汉武帝封禅泰山,虽然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但在当时,却是举国狂欢的盛事。太史令司马谈因为有病,不能随汉武帝前往目睹这旷古大典,竟引以为终生憾事,临死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一再感叹: “这是命啊! 这是命啊!”东汉明帝时,皇帝召集儒生在白虎观集会,对封禅的意义作了统一的解释: 天下一统,登封泰山,以表明奉天承运,改朝易姓;天下太平,登封泰山,以向天帝报告文治武功之盛。据正史记载,汉武帝以后,举行封禅的皇帝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想封禅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南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虽然从主客观两方面,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要举行这一旷世大典,都是当之无愧,但他却认为: “朕的本心,只要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缺封禅之礼,也可与尧舜比德;若百姓贫穷,夷狄内侵,就是登上泰山举行封禅的大典,又与桀纣有什么差别?” 唐太宗之所以被中国人奉为开明君主的典范,并非是凭空塑造的。

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禅产生于何时,有两种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 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阻,齐桓公才停止封禅。马端临则认为 “七十二家” 的说法,是“陋儒之见”,断言封禅始于秦始皇。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距天最近,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帝,聆听天帝的教诲,以此来表示受命于“天”。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在泰山。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 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 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隆于禅的仪式。封禅仪式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却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秦始皇和汉武帝举行的封禅仪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古代封禅情况。秦始皇准备封禅时,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礼仪。儒生众说纷纭、相互乖异,难以施行,于是绌儒生,自定封禅仪式。秦始皇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北坡下,禅于梁父山,仪式与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上遇暴风雨,避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树据说是明朝时重新栽的,不是原树。汉武帝封禅是两封两禅。封禅前,他也曾召集儒生讨论,但儒生所说礼仪人说人殊,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举行封礼。第二天从北坡下,在肃然山再次举行禅礼。祭时用江淮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封禅大典后,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后世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相同,惟细节各异。除秦始皇和汉武帝外,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大典的还有: 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等(武则天封于嵩山)。自南宋后,封禅大典形式上废止,但实质却保留,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北郊建天地坛,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封”和“禅”的合称。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始于战国。《管子?封禅篇》:“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当时以泰山为中国的最高山峰,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举行的封禅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献具体记载的封禅活动。这一年,秦始皇东巡郡县,至泰山下,与随行的齐鲁儒生博士议论如何举行封禅大典。因封禅之礼虽传闻已久,但无前人的事例可供依傍,故儒生博士们的说法不一,难以施用。秦始皇便把他们斥退,自己沿着山阳的路上到泰山之颠,举行了“封”礼,并立石歌颂功德,其后又顺着山阴的路下山,在一座名叫梁父的小山上举行了“禅”礼。西汉封禅之事,均系汉武帝所为。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经过长期准备,举行了首次封禅大礼,并改该年年号为元封元年。以后依五年一封修的定制,又分别在元封五年(前106)、太初三年(前102)、天汉三年(前98)、太始四年(前93)、征和四年(前89)共进行了五次封禅活动,堪称为历史上的创举。士大夫以能否参与其事为荣辱的标志。东汉时,封禅与谶纬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都为谶言纬书所左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