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乘分类:【文化精萃】 音译“醯那衍那”。指小乘佛教。佛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原是大乘佛教出现后对非大乘的佛教的贬称。但学术界沿用此名时并无褒贬义。相对大乘而言,小乘佛教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一些特点,如更注重信徒的宗教修习,以首先达到个人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为目的,对释迦牟尼的神化相对较少一些。现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也流行小乘。即所谓的南传佛教。这一派佛教使用巴利文佛教三藏,即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又经斯里兰卡复传出的上座部佛教三藏。在佛教发展史上,某些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后来实际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甚至出现二者相互融合的现象。 梵文Hīnayāna的意译,即小乘佛教。“乘”即“乘载”、“道路”。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一些新派别,自称“大乘”,谓能够“普渡众生”,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它与大乘的区别主要在: (1)对释迦牟尼佛的看法上: 小乘认为他是一位教主,是一位完全达到觉悟的人;大乘则视其为法力无边,大智大能的神。(2)修持方法上: 小乘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及“八正道”,强调出家修行。大乘则重修“六度”、“四摄”,不强调出家修行。(3)教义学说上: 小乘主张人空法有,大乘则主张人法两空。(4)修行目标上: 小乘追求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大乘则倡导要普渡众生,追求成佛。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今学术界沿用“小乘”称号已无褒贬义。但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教派不接受此称号,一直自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的云南傣族地区是北传的小乘佛教集中流行之地。 即小乘佛教,佛教重要派别。主要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以自利(达到自已解脱)并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此称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泛称,学术界亦沿用此称。又因该派首先传至斯里兰卡,又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亚各国传播,故又有南传佛教之称。其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之称。公元十世纪末,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十五世纪中叶,在云南西南部广为流传,并形成政教合一制,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均广泛信奉此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