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儿药证直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儿药证直诀分类:【文化精萃】 儿科学名著。又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宋钱乙撰述,阎孝忠编集整理。三卷。成书于1119年。卷上为脉症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5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配伍及用法。卷首附作者传一篇,书后附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一卷和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记述小儿惊风、吐泻、咳嗽、天花、麻疹等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作者据小儿病理特点,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脏腑辨证方法,强调五脏病变在诊治方面的相互影响。其见解对儿科学及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发展影响甚大。该书收集作者专业儿科6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其曰:“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己始别为专门。……为幼科之鼻祖。”原书有复刻本仿宋刊本流传,另有辑佚本清武英殿聚珍本,二者内容略有出入。解放后有影印本。 儿科书。北宋著名儿科专家钱乙(1035―1117)撰,其弟子阎孝忠搜集、整理、汇编,成书于政和四年(1114)。凡3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载药方。根据《内经》理论及诸家学说,以五脏辩证为纲要,增以自己实践经验,总结宋代以前儿科学成果,对小儿生理、病理及辩证论治、制方用药均有建树、创见,对后世影响甚大。新方如六味地黄丸等为迄今常用名方。此书为世界上最早较有系统的儿科学专著,比欧洲出现同类著作早300年。 中医儿科专著。全书3卷,宋?钱乙撰。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家中为世医。幼年时父出走,母早亡,依其姑母长大,随其姑父习医。由于他曾为长公主之女及皇子仪国公的瘛?病的治愈出力,被聘为太医丞。《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四十多年临证经验的积累后写成的。该书上卷论述小儿生理、脉证治疗。对中医所说小儿变蒸,他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的发育过程。对于小儿病的诊断,他十分重视望诊的意义,如注意“面上证”、“目内证”,即仔细认真地观察病儿的面部、眼部的各种变化,以判断病症;同时他也不放松对病儿脉诊的检查,但只集中论述浮、沉、细、急、促、缓等少数几种脉,充分掌握儿科病诊断的实质性和关键问题。在治疗方面,他考虑到小儿的体质,认为不应大攻大下、用猛烈的药剂,在必须用攻下时,也要加用和胃的方剂调理。对于儿科的一些重要传染病症如麻疹、水痘、天花等,他已能加以明确的鉴别,如提出“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并疮疹者”,这是典型的麻疹症状,而对于天花,他提出皮疹为“脓疱”、水痘则是“水疱”,而麻疹是“疹子”。除此之外,对儿科病的惊、痫,他也开始加以鉴别,并提出急惊风、慢惊风之分。这些在儿科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钱乙也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中医儿科的奠基人。现有《小儿药证直诀》的铅印本。 也称《钱氏小儿直诀》、《小儿药证真诀》。医学著作。北宋钱乙撰。3卷。成书于元钓八年(1093)。《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原书已佚,今本乃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上卷论证小儿脉法、变蒸、五脏所主五脏病等81脉证,是全书核心;中卷载23例医案;下卷载方剂114条。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将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儿科临床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对后世儿科,尤其是儿科寒凉派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推崇为小儿科成为独立专科的开山奠基之作。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惜荫轩丛书》本、《薛氏医按》薛铠注4卷本等。另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 中医专著。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撰,阎孝忠辑。1119年书成,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前者是原书的复刻本,后者是辑佚本,内容略有出入。全书共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侯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医案23则;卷下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卷首附有钱仲阳传一篇;书后附有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1卷、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卷。该书总结了宋以前儿科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