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孔成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孔成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对几何光学的研究有较高的成就,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之一。最先进行小孔成像研究的是墨家学派。《墨经》云:“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经说》云:“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此处的“景”即指像,“景到”即是像倒。“光之人,煦若射”指的是光线像射出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在二千四五百年前墨家就知道了这一几何光学中的重要原理,且做了明确的表述,确是很了不起。此处的“端”即为小孔。由于光线是直线行进的,因此人所反射的光线经过小孔以后,头部的光线射到屏幕的下边,足部的光线射到屏幕的上边,结果就成了人的倒像。墨家的理论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传播。北宋沈括对小孔成像做了浅显的解释。他在《梦溪笔谈》中说:“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遂与鸢相连,鸢东而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隙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即凹面镜,所以成倒像,是由于焦点的缘故,此焦点与小孔的作用相似,沈括把此二者联系起来,认识是深刻的。到了元代赵友钦又进一步做了较大规模的小孔成像实验。 又称“针孔成像”。因光的直线传播,而使物体通过小孔在另侧成倒立实像的现象。在古齐鲁文化典籍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墨家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室外的人,由日光照射,光线在经过墙上小孔后,可在室内壁上成倒立的人像。人之远近与像之大小有关。在《墨经》中并对此正确地做出了解释:“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即:由于光线直线传播,使足光射向上,头光射向下;在小孔处交叉为一点。这是世界上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最早记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