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麦分类:【中国民俗】 俗称“麦子”。与其他粮食作物比较,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因而民间称之为“细粮”。将小麦加工为面粉,分为“细面”、“粗面”和“麸子”等。其中,“细面”是山东人爱吃的食物,“麸子”则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将麦草打碎为麦穰,作为牲畜的饲草或烧草、沤制绿肥等。麦草的下半部分俗称为“麦根草”,梳理整齐用作草屋的覆被材料。麦草的上半部分俗称“麦秸”、“麦秸莛”、“麦秸草”等,常被用作草编材料。 粮食量具 种麦农活有送粪、撒粪、耕地、耙地、耩麦、浇麦、划锄、治虫、割麦、打场、扬场、晒场等。在山东,有关小麦的农谚极多。如关于小麦种植的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麦,不施粪”;“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关于小麦浇水的农谚说:“浇好越冬水,来年有块好麦地”;“浇足小麦起身水,快快准备盛粮囤”。关于小麦治虫的农谚说:“小麦不治虫,半年希望半场空。”关于小麦收割的农谚说:“收麦如救火,龙口去夺粮”;“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关于小麦晾晒的农谚说:“乘着午后毒太阳,小麦晒场快入仓”;“麦子入囤烫手,一年半载虫没有”。这些农谚,是民间对小麦生产规律性的总结和体会,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宁夏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川区种植春小麦,虽然气候寒冷,雨量稀少,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加之自古以来的黄河自流灌溉,极有利于春小麦的生长。宁夏春小麦胚乳丰盈,麦粒皮薄,产量高,质量好,栽培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用春小麦磨出的面粉粉质柔韧,适宜制作各种糕点、面食,是宁夏各族人民的主食之一。用春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是回族人喜爱的食品。冬小麦多在南部山区种植。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很差,只靠雨水浇灌,又多是小块梯田,加之耕作技术落后,产量和质量都较低。 是天津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一般在秋分至寒露期间播种,播种前要根据墒情进行灌溉,施底肥。猪粪是最理想的农家肥,既经济又实惠。旧时,农民耕地主要用犁耕、耦耕、创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旧时,农民播种主要采用牛、马、驴等牲畜拉“耧”播种。耧有三脚耧、双脚耧和独脚耧三种。耧又叫“耧车”,由耧脚、耧腿、耧斗、耧杆、扶手、拖板等部件组成。播种时必须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在前面拉牲畜,掌握好行走速度和方向;另一人扶耧,边走边摇耧,使下种均匀。除用耧播种外,还有用手播撒种子和用葫芦瓠播撒种子等方法。播种后要用耙把地耙平,再用驴拉青石礅子压地,随后挑圻,“圻”就是田埂。直到转年开春,再开始进行施肥、锄草、浇水、防虫灭虫等麦田管理活动。收麦子主要用镰刀,所以麦收之际也叫“开镰”。麦收时最怕下雨,天津童谣就有“老天爷别下雨,收了麦子都给你”的句子。麦子成熟速度极快,所以麦收是很紧张的劳作,故麦收亦被称为“抢收”。麦子割下后,打成捆,运往场院,在院中摊开晾晒几日,就可脱粒扬场。 以小麦面粉制作的面食,其种类十分丰富。有的发酵称为“活面”,有的不发酵称为“死面”。有的有馅或搀以其他食物一起制作,有的辅以各种佐料调味,也有的单纯以面粉制作,不掺任何其他食物和作料。民间对面食习惯上按制作方式进行分类,凡用炕、烙、烤等方式制作的扁、薄形食物叫“饼”;用水笼蒸、馏方式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厚块食物,分别叫做“馒头”(苏州、无锡一带,把带馅的称为馒头,无馅的反称为“包子”)、“卷子”和“糕”;事先加工成形再用水煮熟的食物有水饺、馄饨、面条等;还有各种稀食称“汤”等。苏北部分地区至今仍以面为主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