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分类:【传统文化】 在中国“少数民族”一词用来泛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即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民族。具体包括已识别的55个少数民族及一些未被识别的民族,总人口约91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04%(1990年人口普查数字)。梁启超于1905年最早使用“少数民族”这一专用名词,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在纲领政策中提到少数民族的概念,含义是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中国共产党于1926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军工作给刘伯坚的信》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当时是指回、蒙民族,以后逐渐扩大到作为具有平等地位和权利的中华民族各成员中,除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的统称。 ①通常指多民族国家内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也有的用以指称外来移民。此外在某些具体场合,“少数民族”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在社会上法律上的从属地位,而并非指人数较少。联合国所下的定义, 亦包含从属集团之意。②中国对其境内人口居于少数的诸民族的总称。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与汉族同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因汉族以外各族的人口总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几,故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五十五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北方、东北和中东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共67,233,254人(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6.7%。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创造了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开发和捍卫祖国的边疆, 维护祖国的统一, 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历史上存在过民族压迫制度, 但各民族人民间的友好往来、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不断地得到发展,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前进乃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从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上, 各族人民曾共同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压迫斗争。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六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更加紧密团结,形成血肉不可分的关系。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的无数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均使用本民族语言, 不少民族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西南、中南地区的民族讲汉藏语系语言,西北、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讲阿尔泰语系语言。还有少数讲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的语言。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解放后,有的进行了改革或规范化, 国家还为十个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少数民族中以信仰伊斯兰教、喇嘛教为多,部分信小乘佛教、萨满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等。解放前,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 一般较汉族地区落后,社会经济结构复杂,大多与汉族地区近似, 已进入封建地主所有制阶段, 部分仍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奴隶制发展阶段, 少数地区甚至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与之相适应的是: 盟旗、土司、政教合一(或贵族僧倡专政)、家支、土司、千百户、头人、山官以及原始民主等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后, 先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 实行了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 至1984年三月底止, 已建立114个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78个自治县[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地大物博。五大天然牧场均在少数民族地区, 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89.6%。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46%,水利资源占全国的50%,并产许多名贵中草药。地下宝藏,如煤、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储量丰富,不少居全国首位。绝大部分从事农业,少数从事畜牧业,个别从事渔猎生产。有些民族生产力虽较落后,但在其特殊条件下,创造出不少独特的生产经验。能歌善舞, 具有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均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 工人阶级和民族干部正在成长壮大。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