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婚嫁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婚嫁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在广东的少数民族,其婚姻形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不同民族的跨地域的通婚形式。二是本民族内部较大地域范围的通婚形式。三是局限于民族内部狭小地域内的通婚形式。广东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交通闭塞,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婚姻习俗。 瑶族婚嫁习俗以猪肉为彩礼。瑶族人在议婚时,女方不会索取厚金,只要求男方出若干“嫁肉”,每个“嫁肉”为六至九斤猪肉。根据女方的亲属、舅父多少来议定“嫁肉”的多少。“嫁肉”不是瑶家女子身价的标志,而是取六或九的含意,象征着婚后夫妻与亲友六合,和睦相处,夫妻天长地久,白头到老。 以柴薪为嫁妆。姑娘出嫁前,除了刺绣婚服,就是砍“嫁妆柴”,有的砍嫁妆柴两三柴寮,砍柴多少是衡量姑娘是否勤劳的重要标志。除了柴薪以外,还有耕牛、田地、山林,以及水桶、脚盆、锄头、长刀、太阳伞等财产和日用品。这要根据姑娘家的经济基础而定,多少不论。 互送信物(刘兆泉摄) 对歌入寨。嫁娶宴席等事宜都由舅父主持。如婚宴,舅父叫开宴才得开始。婚宴一般是四盆菜:青菜煮鸡肉、玉米煲猪肉、韭菜煮水豆腐、猪杂炒切粉,大盆大碟,吃完再加,名曰“添丁肉”。酒是用葫芦、竹筒装来的,每人盛满一碗。舅父举筷,说些为外甥女祝福的话,便喝将起来。酒过三巡,新娘呜呜咽咽出来,向舅父、父母、叔伯等长辈敬酒,唱《哭嫁歌》,倾诉自己在长辈们的养育下成长,依依难舍之情。舅父和叔伯们要唱《送嫁歌》,劝解和鼓励新娘出阁后如何做人。两三个小时后,宴席方告结束。 两三个小时后,宴席方告结束。宴席结束,新娘由伯母、大嫂帮助穿戴锦绣婚服,强拉硬扯地送出厅堂。这时,先生公(巫师)即在祖先神坛前喃喃呢呢地念“瑶经”,念过经文即画张纸符,贴在太阳伞上,然后送新娘出门。这时,好似生离死别,新娘奋力挣扎,放声大哭大闹不愿出屋。舅父、父母、兄嫂等亲属,边劝边推,把她送出大门。一出大门,新郎和迎亲的一男一女便上前迎接。舅父、兄嫂、姐妹等12人,六男六女,用12节金竹挑起棉被、木桶等嫁妆,送新娘上路。这时,新娘停止哭闹,躲在半开的太阳伞里面,乖乖地跟着新郎走。新娘浑身上下珠光宝气,惟独倒穿草鞋(用稻蕊精制而成)出门,然后正穿上路。这个习俗一是示意女子出嫁不忘劳动本色,二是瑶家妇女从来不做鞋,男女均穿草鞋。现在不同了,瑶家人都买布鞋、胶鞋穿了。 走出女方瑶排,大家喜在心头默不作声,埋头赶路。可是,山高林密溪流纵横,凡是遇到需要过桥或涉水时,新娘便停步不前。这时,新郎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涨红着脸背新娘过桥涉水。 到了男方瑶排山脚,男方的人抬着酒桶拦于路口,摆起对歌架势,邀请送嫁舅对歌。男方开口先唱,感谢送嫁舅送新娘上排,询问带有多少嫁妆等等。送嫁舅早有准备,随问随答。对唱一首,喝一碗酒。这些应酬歌曲情真意切,很有意思。 如男方唱: 呢哟――― 送嫁阿舅脚走累, 送着凤凰过瑶排! 众和唱: 色罗色罗――― 又挑又抬多大力, 送些什么金银珠宝嫁妆来? 此时,送嫁舅便站出队前,扯开喉咙答唱: 麻雀飞出荆棘山, 找到梧桐大树把家安, 柴薪条条表心意, 迎亲阿哥见了多包涵。 ………… 这样对歌喝酒欢闹上个把钟头,男方才让开大路进排。 到了男家门口,新郎不告而别,不知到哪里去了。只由男家派两名妇女出来迎接,给新娘披上绣花帕,加穿新衣。接着先生公在厅里念吉祥经,放过炮竹,才让新娘入门。然后,送嫁舅等一行人把新娘送进新房。 排瑶没有闹洞房的习俗,因为新娘一到家,新郎就回避,三晚之内不同房。但是,当天的婚宴非常热闹,一般只请三代亲属亲戚光临。宴席照常还是四个菜(近几年,一些富裕人家的酒宴比较讲究,也有十几个菜的)。席间,男家的舅父和送嫁舅被推上首席。接着,新娘打一盆水,端给舅父、长辈们洗手,由一位伯母叔娘介绍认识。长辈们洗过手,即送个红包给新娘,作为见面礼。然后,新娘站在厅堂屋角,准备为长辈们添酒盛饭。长辈们酒过三碗已酒浓歌兴,便开始对歌。对歌由男方舅父先唱,女方舅父回唱,引起双方亲友对唱。歌词大意是男方感谢女方养了个凤凰鸟送来草舍,从此结成亲家等等。送嫁舅则谦逊地唱自家姑娘年幼无知,像山雀飞进大雁群里,飞到美好的花园里,请男方长辈多加管教云云。然后,双方唱歌祝福新婚夫妇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等等。喜宴闹上三四个钟头后,个个饮得酩酊大醉。 当晚,由送嫁嫂、送嫁妹陪新娘过夜,边吃花生、饼果边谈心到深夜。 三天之后,新郎新娘带着鸡酒回门,敬过祖先、拜过岳父母大人,这时会受到岳父母的隆重款待,然后才双双回家,开始新婚生活。 广州满族的婚嫁习俗广州满族人嫁女要先搬嫁妆,然后女家要派两男童到男家钉门帘,并说些“门帘高挂,五世其昌,白头到老,儿孙满堂”的吉祥语。迎娶时,男家也要派两男童到女家“偷子孙筷”,取其子孙昌盛之意。正式结婚日,男家备好花轿及仪仗队到女家迎娶。仪仗队的音乐是用“马锣马鼓”,敲打乐器有大锣、大钹等,边行进边演奏,敲打头锣时,每次要敲足13响。 闺女出嫁的打扮是将头发梳成数股,缠以红头绳,盘在头上,名为“箍髻儿头”,身穿红色棉衣棉裤,脚穿红头绿尾、中间绣花、有尾抽的踩堂鞋,用花巾或红巾盖着头和脸。上花轿时,必须由父兄背上轿,另一亲属在旁撑伞,不使露面。花轿起行均在夜间,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准则(夜间11时至凌晨5时),花轿及仪仗队回男家途中,沿途燃放鞭炮,女家的亲属及亲友等都扶着花轿的轿杠送到男家,表示对出嫁者的关心和爱护。在闺女出嫁当晚,主家多制备“酸辣面”款待亲朋。 凡娶亲的男家一定要准备炭炉、马鞍、弓箭和米斗等物。迎亲花轿回来,直把花轿抬进屋内。屋门口太小不能进入花轿的,也要把花轿紧贴门口,以坐北向南的方向放好,由“娶亲太太”和“迎接太太”,一左一右伺候在花轿旁,等到花轿门打开时,即呼唤新娘伸出双手,接过两位太太给她的“一包金”和“一包银”,然后才由这两位太太扶新娘下花轿,跨过马鞍,拜过斗米和一弓三箭后,踏着地上红毡进入新房。在拜斗箭时,要指定专人把汾酒注进燃烧中的炭炉,使之产生熊熊烈火,取其旺盛之意。新娘入新房后,由新郎用木尺挑起新娘盖头巾,并进行“金杯换玉盏”及“抢被窝挡”的仪式,最后是这对新婚夫妇共吃“子孙饽饽”。在迎亲晚上,男家也制备“酸辣面”以待亲友。 认亲仪式在第二天举行,先向西边拜“佛德妈妈”,随着拿筷子进厨房拜“灶君神”,然后新郎以叩首礼、新娘以鞑子礼拜认家中成员。受叩拜的先从姑奶奶起,继而妯娌之间按次进行,翁姑在当天是不受叩拜的,认亲完毕食“暖堂饭”后送入洞房,娶亲仪式至此才算告一段落。 畲族的婚嫁习俗畲族历来的祖训是:“盘、蓝、雷、钟,男女自相嫁娶。”规定“不得与庶民交婚”,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民族内部异姓为婚,同姓禁婚,不与外族联姻。婚姻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本民族内部的不同姓氏就成为通婚集团,通婚圈局限在民族内部的狭小范围。借此来巩固民族内部的团结,解决自身人口繁衍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繁殖,族内婚和同姓禁婚制已经解决不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问题,遂扩大民族内部的通婚范围,即出现族内同姓五代以外可行婚配,但仍排除近亲通婚。莲花山区则从原来盘、蓝、雷三姓增加了栏、来、黎三姓,扩大了通婚范围。但上述办法仍然解决不了自身人口的发展,有的要翻山越岭,跑到上百里或数百里以外的地区去寻找本民族通婚。因而,冲破族内婚的禁锢,势在必行了。据丰顺县凤坪村蓝氏族谱记载的16代人,其中五六世祖的祖妣只有雷、钟两姓,皆畲族。七世祖以后的祖妣姓氏就多了,出现了汉族妇女,由此计算,距今200年左右即开始了畲汉通婚。这是婚姻家庭结构方面的一大突破。这对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文化交融和共同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畲族实行以父权为中心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结构。在旧社会,极少数生活富裕者有重婚纳妾现象,1955年凤凰山区畲族调查统计,纳妾者约占总户数的2%。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为主。婚龄,男子一般18~20岁,女子一般16~18岁。过去,山区农民贫困,盛行童养媳,抱养汉族贫苦农民的女婴或女孩子来抚养,待童养媳适合婚龄后即行婚配,不用聘金,不举行仪式。届时由父母亲选定除夕之夜安排新婚夫妇同房即可,节俭完婚。 若男青年自行择偶,要经过说媒订婚、合八字、报日送礼,然后结婚成亲等程序。 说媒订婚。全由父母做主,当儿子达到婚龄时,父母委托媒婆四处说亲,物色儿媳。经媒婆撮合,双方家长交换少男少女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卦,若相克,即退;若相合,又连续三天男方家中平安无事,即可订婚。由双方商议聘金。有的以姑娘年龄计算,少则每岁一两个银元,多则10个银元。海丰县畲族16~18岁的姑娘,一般为18个银元,超过18岁者则相对减少。双方议定后,男方向女方过订金,封红包2~4个银元,馈送糖果、酒肉等食品。 报日送礼。距订婚一两个月,男方择定迎娶之时后,即托媒人和亲属携带猪肉数斤和送给新娘头花、耳环、手镯等饰物,上门告知女方过门的吉日良辰。 结婚成亲。迎亲多以步行为主。新婚媳妇只有身上一套衣裳,其余不备任何嫁妆。由男家派亲信男人和媒人前往女家接亲。女方亦派兄弟或舅舅、女友送行。若新娘家离男家太远者,需隔天步行至距男家的合适村庄借宿,以便赶上入门的吉日良辰。送行队伍各擎雨伞,不让新娘见到天。新娘入门,喜气洋洋,全村老少皆来观看、助兴、祝贺。婆婆则要回避,以免相克。当天新郎新娘到祠堂拜见祖公,男家宴请亲友。是晚要闹洞房,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歌词内容为恭贺郎才女貌,早生贵子等吉利的话。和平县畲族人,新婚之夜要在洞房“合灯火”,即将两盏油灯的灯芯合在一起,取其合火的吉祥之意。第二天清晨,新郎伴同新娘与全家人见面、斟茶、磕头,行见面礼。七天后,新娘返娘家,亦住七天后才返回夫家,婚礼遂告结束。潮州市畲族青年新婚后三天,由新郎伴新娘回娘家,吃罢午饭,当天返回婆家。南雄县畲族青年新婚之日,要在祠堂、洞房各摆设纸制的白鹤一对、荷花两朵。据说,这是祖宗留传下来的规矩。 畲族婚姻比较稳定,结婚后极少离异。汉族姑娘嫁到畲家也入乡随俗。独生女儿多招郎入屋,入赘男子要随姑娘姓氏,姑娘则改为男子的姓氏,相当于入族,视如亲生儿子同等对待。寡妇可以再嫁,嫁时不能带走子女;也可以招郎入屋,入赘者不一定改姓,也不受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新《婚姻法》,青年男女自主婚姻,婚礼较为简朴。 壮族的婚嫁习俗连山壮族姑娘出嫁时,晨曦初现,就开始梳洗打扮。等到“请行”的爆竹响过三次时,新娘就换下原身衣服,穿上黑色的嫁衣裳,到父母面前行屈膝礼,连哭三声表示惜别。这时,父母热泪盈眶,悲喜交集,无言以赠,因为去夫家后如何侍候公婆之类的话早已教诲过。接着新娘在门槛连踏三下,表示依依不舍;在步行出庭门前,接亲娘踏着新娘的脚印,亦步亦趋,这一富有舞蹈情趣的动作,壮语叫做“封典印”(扫除脚印的意思)。走出门庭,新娘由族内长辈(叔或兄)背出村寨门楼,才和伴娘一起步行去夫家。 新娘出了村庄后是不允许回首观望的,一旦回首则被认为新娘对这门亲事不诚实,就会被视为不祥之兆。假如新娘无意中回首,接亲娘即用布伞遮掩,为了补救这一不吉的举动,接亲娘到了有清水的地方打一盅凉水给新娘喝,意思是让新娘冷了留恋娘家的心。一路上,接亲娘对新娘具有绝对权威。更有趣的是,如果新娘在去夫家路上和另一位新娘迎面相遇,两个新娘不管认识与否,都要表示亲热,并互换裤带或白纸扇(现今改为互换手帕),借此互相祝颂婚后幸福。 新娘到了夫家门楼,被人接过伞即掏出纸扇遮脸,早已有准备的“大明师”手抓一把包谷,朝着新娘迎面猛力撒过去,接着猛然喷一口清水,新娘用手中的扇子挡住,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据说这是对新娘“扬门威”,祈望以后新娘维持好家声。接着接引新娘进洞房,到洞房门口要“过筛”(男家早已派人举米筛于门楣之上)。米筛上面放一把散开的筷子,新娘跨入门槛时,持筛人摇动米筛,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当新娘寻声举目时,这一礼节就告结束。据说此举是劝导新娘“莫学米筛千只眼”,日后勿要见异思迁,要一心安于这个家。 新娘到夫家第一次汲水,这水就称之为“新水”。汲水由一姑或嫂带路,到了水井或河边,新娘向水源方向行一屈膝礼,同时丢几枚硬币入水,意在敬水、买水,自此以后她要长期饮用这里的水了。新娘汲水时,水桶口向着水源一次汲满,以示如意吉祥。如果汲水的地方离家远或道路坎坷,则不用水桶挑,而用水壶(如提壶)提回,但打水时的礼仪不能免。 把水挑回后,新娘自己动手用新水煮新茶、熬新粥。茶叶和白米是新娘从娘家带来的。茶煮成后,新娘在接亲娘或姑、嫂(一人)的带领下,给来贺喜的客人逐一敬茶。晚餐,家里人和留宿的亲戚都要吃新娘粥,表示新娘与家人同甘共苦,与众亲戚情谊永存,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