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舞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少数民族舞蹈分类:【中国民俗】 阿细跳月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舞蹈。又叫“大三弦舞”,主要流行弥勒县西山和路南县圭山、石林一带。因平日多在月亮升起时跳,故名“跳月”。每逢节日,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树林或草场,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或成排,或围圈,男子弹着三弦,吹起短笛,邀请女子一起跳舞,女的踏着乐声迎上去对舞。随着跑三步,原地向前踹两次脚的基本舞步,女的时而拍掌,时而插脚,动作跳跃,节奏欢快,感情奔放。舞至高潮,大家还要引吭高歌,不时加进“ ”的呼喊声和口哨声,那狂欢纵舞的生动情景,诱人起舞。跳月也是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他们不仅在本村寨跳,也到外村寨跳。特别是火把节,各村寨多集中举行跳月,且往往要跳到旭日东升方散。 烟盒舞彝族舞蹈,也叫“跳弦”、“三步弦”。主要流行红河彝族地区。因舞者两手各拿一个用竹皮和薄板做成的圆形小盒,边弹边舞而得名。是彝族中具有较高技艺的群众性舞蹈,深为群众喜爱。跳时由月琴等伴奏,形式上分正弦和杂弦两种,一般先跳正弦,再跳杂弦。跳正弦人数不限,少的两人,多的可达几十人,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斗蹄壳、歪歪弦等多种动作,多是不表现内容的动作组合。杂弦分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自娱性是集体圈舞和六、四、三人穿花跳的对舞,多数是边舞边唱,内容丰富。有表现劳动生活的《踩谷种》、《纺线》、《戽小细鱼》和表现爱情的《大理弦》、《三妹子》等。表演性的多由三人舞,有简单的内容。如《哑巴砍柴》、《猴子掰包谷》、《鹭鸶拿鱼》、《鸽子学飞》等,形象逼真,表演生动,动作造型富有技巧性。烟盒舞的特点是动作丰富,据说有100多套,跳时一般多用手指弹一下烟盒,随着鲜明的节奏,手舞足蹈,配合自然,全身富于弹性起伏,尤其手臂动作舒展柔韧,富于韵律感。整个舞蹈轻快、健美。 踏歌古代白族舞蹈。亦称“打歌”、“踏蹄”、“踏歌”、“跌脚歌”等。流传云南白族地区。“踏歌”含义有二:一是泛指载歌载舞;二是专指唱古老神话传说时跳的集体舞。其历史悠久,据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圆形镶玉铜扣饰十八人联袂踏舞形象,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人物屋宇铜饰楼下数人吹笙跳舞形象、铜鼓吹笙踏歌纹饰等说明,远在战国至汉代时期已盛行于滇池地区。唐樊绰《蛮书》卷十:“俗传正月之夜,鸣鼓连腰以歌,为踏蹄之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西山仍盛行“打歌”(踏歌)。白族创世史诗和古老的民间叙事诗都是靠“打歌”得以传承。打歌跳法十分古老、简朴,其基本特点:一是歌以和节,强调节奏和力度;二是踏地为节,重下肢功夫,不用乐器伴奏;三是联袂环舞,手拉手或一前一后圆圈顺行而跳;四是多为自欢自娱,人数不限,少则八九人,多则数十上百人,感情质朴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霸王鞭舞白族舞蹈。又名“金钱鞭舞”。流行大理白族地区。霸王鞭,又名“金钱棍”。用一根约一米长的竹棍,两面起槽各挖四个或五个透明的洞,分别嵌铜钱,作为道具,一般由女性多人表演,也有男女合演的。舞者手持霸王鞭,在跳跃、旋转、跪蹲、站立等舞姿中,忽上忽下,时左时右,连续以棍碰击掌、肘、肩、头、腿、胯、踝等部位,或打地或与他人击打,使铜钱哗哗作响。大部分为男女之间交错对击,有背对背、心合心、脚勾脚、风穿花、对采花、五梅花、一条街、龙吐水等竞技动作和舞蹈队形。舞蹈动作有36种之多,动作灵巧,变化无穷,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表现了白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霸王鞭舞 白鹤舞白族舞蹈。流行洱源和大理一带。多在春节期间和耍龙、耍狮、耍马舞一起表演。一人扮演白鹤,白鹤用竹篾扎成骨架,外糊白纸装饰成羽毛,舞者将其戴在身上,模仿鹤行走、跳跃、张嘴、点头、摇身、展翅等,动作自然,栩栩如生;另一个头戴假面具,扮演寿星,一手拿仙纹帚,一手拿拐杖和葫芦。在热烈的唢呐和锣鼓声中,寿星摇动手中的葫芦,逗引白鹤,边舞边唱。演唱内容除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外,还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贺词。舞蹈诙谐活泼,饶有情趣,在新春佳节中,表达了人们盼望来年人寿年丰、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乐作舞哈尼族舞蹈。流行红河哈尼族地区。“乐作”系哈尼语,意为大家跳舞。多在节日和闲暇时节举行。是一种娱乐性舞蹈。村寨中的空场就是乐作的天然舞台。与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一样,开始跳时,只有几对青年对跳,越跳人越多,圈子越来越大,最后全场人都参加进来,场面十分壮观。乐作舞主要为男女对跳,舞伴频繁更换。舞蹈动作虽多有变化,但基本动作比较单一。即担水、扭腰、转身、按节拍提腿抬足,乐作舞热情奔放,极具山野气息。 木雀舞哈尼族舞蹈。流行红河哈尼族地区。因跳舞时舞者手中持一木头雕刻的雀,故名。木雀雕,是用一块木头雕出鸟形,下留手柄供人持握。木雀舞一般四人或六人共舞。手持木雀,脚随鼓点,模拟小鸟飞翔、跳跃、啄食等动作,舞姿古朴优美。 扇子舞哈尼族舞蹈。也叫“白鹇舞”。流行于红河哈尼族地区。用棕榈叶和鸟羽做扇,舞者手持象征白鹇鸟的两翅,模仿白鹇的形态翩翩起舞。舞步轻盈,有动有静,舞姿优美,身子均匀地颤动,给人以平和、幸福的感觉。表演技巧要求较高,一般由一至四人表演。同时,也有用折扇表演的。白鹇被哈尼族人民视为善良、吉祥的象征,白鹇舞(扇子舞)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孔雀舞傣族舞蹈。流行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地区。傣族将孔雀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每逢盛大节日和隆重集会,多以跳孔雀舞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过去跳孔雀舞均由男子头戴尖塔盔面具,身挎孔雀形道具表演。单人孔雀舞,戴女性面具,舞蹈主要是模仿孔雀喝水、追逐嬉戏、跳跃、飞翔、拖翅、抖翅、开屏等动作神态。也有带情节的,如表现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与喃喏娜》的双人孔雀舞。孔雀舞的动作优美,富于韵律感。舞步轻盈敏捷,手臂柔韧多姿,膝部保持韧性的颤动,和“三道弯”的体态造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雀舞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发展成舞台艺术,去掉面具和孔雀形道具。有的穿着绘有孔雀图案的衣裙表演,动作神韵更加灵活动人。现在民间跳孔雀舞也有不用道具的,表演者男女皆有。孔雀舞的伴奏乐器有象脚鼓、?锣、钹等。 象脚鼓舞傣族舞蹈。流行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地区。因其鼓形似象脚而得名。跳时,男子背鼓边敲边舞,男女舞者尾随领舞者绕圈而舞,一遍又一遍,仿佛没有尽头。象脚鼓分长、中、短三种。长象脚鼓舞,多见于德宏地区。鼓长近两米,鼓带背在左肩。舞步缓慢,打法多样,可打鼓边、鼓心。有手指打、掌打、拳打和肘打,舞至兴浓时,也可用膝盖撞、脚踢打和以头碰。为舞蹈伴奏时,不仅能依舞者动作情绪不同,打出复杂多变的节奏和音色,还能以表意的“鼓语”,来指挥舞者变换动作。中象脚鼓舞,普遍流行德宏地区。鼓长约一米,舞步稳健,动作幅度较大,有摆鼓、甩鼓、转鼓和挎腿转、吸腿跳等动作。在潞西县有专门的赛鼓会,几十面中象脚鼓围圈表演,鼓尾皆装饰有孔雀翎羽,以鼓长短、音色好坏,鼓尾摆动大小,动作是否娴熟丰富为胜负标准。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西双版纳地区。鼓长约60厘米,动作灵活跳跃,以一对或多对表演“斗鼓”、“赛鼓”为主,以抓到对方帽子或头巾为胜。舞姿动作与傣族武术近似。跳象脚鼓舞时,皆有?锣、铙钹、竹笛、芦笙伴奏。景颇、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也有象脚鼓舞,动作表演,各具特色。 哦热热纳西族舞蹈。流行于丽江纳西族地区。是一种古老原始的祭祀性舞蹈,无乐器伴奏,靠呼喊来协调舞步。“哦”系纳西语,即“牛”之意,“热”为呼喊声,作为舞蹈名称,有慢慢跳的意思。每逢年节,办喜事、耕种、收获、盖新房,都要跳哦热热,表示庆贺!舞时,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围着篝火,手拉手起舞。先由一男领唱,继而一女以高声颤音相和,众人随歌声按顺时针方向缓缓起舞,双手前后甩动,身体前俯后仰。歌唱结束时,众喊“收!收!”,双脚跳跺形成高潮。接着新歌开始,舞蹈又重新反复。哦热热的舞姿朴实健康,深为纳西族人民喜爱。纳西人说:“哦热热就是纳西族,没有哦热热就没有纳西族。” 哦热热(陶立?摄) 甲搓舞纳西族支系摩梭人舞蹈。一作“甲胄舞”。流行宁蒗泸沽湖一带摩梭人中。“甲”意为“美好”,“搓”是“跳舞”之意。源于古代祭山活动。摩梭人最喜欢跳的舞蹈之一。摩梭人唱道:“会跳舞的来跳舞,不会跳舞的跟着跳;如果腰没有伤,你就使劲扭;如果脚没有刺,你就使劲跺;不唱心不甘,不跳脚痒痒,喏喏哦嗨……”跳甲搓舞,一般不能少于20人。跳舞前,先鸣三声火炮枪,接着海螺号长鸣,锣鼓敲得震天响。两名领舞者头戴牛羊角,头插三角白旗和雉尾,身穿黑黄花纹牛皮甲衣,手持海螺,引干木女神(一女子饰)进场起舞。有手鼓、?锣、铙和海螺等乐器伴奏。首先表演女神盗取火种给人间的事。他们与身披牛皮甲胄、手持各种兵器的十二属相扮演者进行斗争。整场舞蹈环火而舞,粗犷而激烈。最后女神战胜了十二属相,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跳甲搓舞也是青年男女结交“阿夏”(情人)的好时机。跳舞时,小伙子看中了某姑娘时,就悄悄靠近她的身旁,并用五指交叉紧握她的手,从手握的松紧程度向对方传递爱的信息。姑娘如果接受小伙子的爱情,就会紧握住他的手含笑与之对舞。倘若姑娘不中意,则会礼貌地说:“我的手被你捏疼了。”小伙子也会知趣地走开。在舞场上,没有主客之分,男女老少都可参加。甲搓舞多反映取火、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劳动生活。 拉木鼓期间的佤族妇女 生产舞傈僳族舞蹈。流行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一种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表现生产劳动的有舂碓舞、推磨舞、甩连枷舞、洗麻线舞、织麻布舞、挖土瓜舞等;模拟动物的舞蹈有山鸡扒食舞、猴子掰包谷舞、乌鸦喝水舞、狗撵山舞、羊斗角舞等,都属于生产舞的范畴。这里说的生产舞主要是表现山区种包谷的劳动过程,依次表演锄地、点种、收包谷、背包谷、筛包谷等。有的在做每种劳动动作时,都加一段“猴子豁拳”的舞蹈。有的由男的弹琵琶领舞,有的舞中夹有歌唱。脚步动作以踏跺为主,动作刚健,节奏铿锵,朴实无华,充满劳动气息。 木鼓舞佤族舞蹈。流行于西盟、沧源等县。佤族村寨都有一个木鼓,分公母,取树干凿空而成。不蒙鼓面,鼓身有一横孔,是为音腔。木鼓在佤族不仅是乐器,还被视为通神之器,用于驱邪、禁鬼、歌舞、召集部落成员、告急盟友、出征战斗等。平时置于专门建造的木鼓房中。每逢举行祭祀活动或遇有节日喜庆时,都跳木鼓舞。舞时,一般由两人击鼓起舞,并为之伴奏,群众围木鼓房舞蹈。舞姿粗犷,节奏铿锵,有时边舞边唱。木鼓要数年更换一次,佤族把制作新鼓视为庄严大事。届时,全寨男女老少着盛装上山砍伐制作木鼓的树干,并拉回寨中,称“拉木鼓”。由魔巴(巫师)手持树枝边唱边指挥,众人站在树干两旁,手拉拴树干的藤索,应着领唱者的歌唱节奏,边拉边唱边舞。木鼓制作好置于木鼓房时,还要举行剽牛祭鼓活动,同时人们日夜击?唱歌跳舞,以示庆祝。 木鼓舞 大鼓舞基诺族舞蹈,也称“太阳鼓舞”。主要流行西双版纳景洪县。一种带有祭祀性质的民间舞,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淹没大地,因有了大鼓,基诺族祖先才幸免于难,故大鼓被基诺人视为神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以及狩猎、农耕时,都要跳大鼓舞。有的在跳前还要举行剽牛祭祀仪式。基诺族大鼓用整木掏空,两边蒙牛皮制成,长约1.5米,鼓面直径约80厘米。鼓皮由16根竹篾固定,竹篾在鼓圈上形成太阳状,故称“太阳鼓”。舞时,将大鼓置于场中,鼓面向前后两侧,由鼓手拿一对木棒在后面敲击,数人在鼓前边敲边舞。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以鼓为圆心,舞者围成圆圈,有的站成弧形,有的成一排。一般都是由受尊敬的老人们先跳,然后群众再轮流起舞。有的在起跳时伴以歌唱,如:“今晚是节日的夜晚,听到大鼓、?镲的声音,男女老少都跳大鼓舞哟,像蜜蜂飞到一棵花树上。”有的在舞蹈中夹有欢呼声。除木鼓外,还有?镲等乐器伴奏。 木脑纵歌景颇族舞蹈。主要流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木脑纵歌”系景颇语,意为“舞蹈集会”。是一种出征归来、庆祝丰收、迎接宾客和喜庆节日等活动中的大型群众性歌舞。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旬后几天选双日举行。参加者成百上千,连舞数日,舞场四方搭有彩门,场中竖立四块高六七米的栗木板柱,上绘红黑二色回旋形花纹图案。传说它是景颇族祖先迁徙的路线,也是木脑舞队的行进图。板柱中间放着两把长刀,象征景颇族团结兴旺和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在木鼓、象脚鼓、?锣、洞巴、竹笛等乐器的伴奏下,由几个身穿龙袍、头戴羽翎、手持长刀的人领舞,男女群众盛装锦饰,层层围圈,跟领舞者边舞边唱,舞队回旋返转,盘绕穿梭。男子手持长刀,或竖拿或横握在身前,或在身侧顺势摆动。女子有的双手摆动彩巾,有的手舞扇子、蕉叶,随着摇摆的舞姿,她们身上缀挂的银泡、银链哗哗作响。舞至高潮时,如醉如痴的舞者引吭高歌,火枪手对空连续放枪,加上锣鼓声,以及“哦啦!哦拉!”的欢呼声,众音交响,山谷回荡,使景颇山寨沉浸在狂欢的节日气氛之中。近年来木脑纵歌成为每年必举行的盛会,邻近各族群众都纷纷前来参加这一声势浩大的舞蹈活动,盛况空前。 水鼓舞德昂族舞蹈。主要流行于保山德昂族地区。水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为长形,用整木挖空而成,一头大一头小,两端鼓面蒙牛皮,并用牛皮筋勒紧鼓面,鼓面绘饰花纹。敲打前,从鼓身中间小孔灌水(灌酒更佳),将鼓面润湿,造成“湿音”,以强化共鸣效果,故叫“水鼓”。水鼓有大有小,大的需两人抬着,让另一人敲,小的也很重,舞者需力大才行。水鼓多为独舞。舞时,舞者将水鼓挂在脖子上,横在身前,右手用鼓槌击鼓大头,左手以掌拍打小头,边打边跳,跺脚仰身,动作夸张,舞姿朴拙有趣。 蹬哦罗阿昌族舞蹈。主要流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阿昌语“蹬”是歌舞之意,“哦罗”是舞曲开始唱的衬词。是阿昌族古老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凡欢度春节,迎娶新娘,盖起新房,寨里人都要到主人家去贺喜,主人便在院中摆上一张放满水果、烟茶、米酒的桌子,大家围桌跳起蹬哦罗。由歌手领头,众人双手插腰,跟着且歌且舞。舞蹈节奏缓慢,共四个动作,反复歌舞,可通宵达旦。歌词内容多叙述阿昌历史及传统习俗。蹬哦罗风格质朴,节奏清晰,情绪欢快,表现了阿昌族人民热爱劳动、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和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的民族性格。 拉祜族芦笙舞主要流行于临沧、思茅等地区。是较为完整地反映山地民族农业耕作的劳动性舞蹈。拉祜族在各种节日中都要跳芦笙舞,但数春节最为热闹。拉祜族芦笙舞有两种:一是自娱性集体舞。场中放一张竹篾桌,上置一盛满稻谷、玉米、黄豆、荞麦等种子的竹箩,插上樱桃花枝和李花枝,象征风调雨顺,还有烟酒糖果等物,男女老少围桌而舞,男的在里圈吹芦笙伴奏。节后,各家从竹箩中抓一把“吉祥”种子,回去拌在自家的种子里,据说这样五谷丰登就有望了。再一种是表演性较强的芦笙舞,即舞者边吹边做各种表演。据说传统芦笙舞有72套舞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鸟兽情态的,如《斑鸠拣谷子》、《鹌鹑》舞、《画眉》舞、《鸡打架》舞、《猴子》舞等舞蹈节目,以腿步动作为主,上肢随之俯仰躬伸。《斑鸠拣谷子》是保留节目,每有集会必跳。舞者双腿跳跃,表示斑鸠飞落收割后的庄稼地,脖子频频伸缩,示意觅食;单脚在地上画圈,表示抓开泥土;头下俯继而仰起,表示将土中谷粒啄入嘴中,表演生动有趣。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砍树》、《烧荒》、《犁地》、《挖地》、《撒谷种》、《点豆子》、《点谷种》、《割谷子》、《打谷子》、《晒谷子》、《背谷子》、《舂谷子》、《舂粑粑》等舞蹈节目。这类舞蹈舞者多一手握笙,一手以虚拟动作表现劳动生活。拉祜族男子大都会吹芦笙和跳芦笙舞。 琵琶舞怒族舞蹈。主要流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舞者手弹形似琵琶的弹拨乐器而舞,故名。琵琶舞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舞等不同表演形式。单人琵琶舞由一人边弹边跳,有背手弹跳,将琵琶扛在肩上弹跳等舞姿;双人舞是男女并肩搂腰进退作舞,有时男的手按琵琶指板,女弹琴弦共同舞蹈;集体琵琶舞是舞者围圈而舞,用琵琶、竹笛、口弦等伴奏。舞蹈内容丰富,有模仿鸟兽的,如《猴子掰包谷》、《乌鸦喝水》舞、《斗羊》舞、《母鸡生蛋》舞、《鸟王》舞、《喜鹊吃食》舞等舞蹈节目;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狩猎》舞、《收仙女》舞、《采野菜》舞、《种包谷》舞、《洗衣》舞、《唤狗》舞等舞蹈节目。舞蹈以脚的动作和舞步表现,琵琶舞是怒族年节、婚礼中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 四弦舞普米族舞蹈。也叫“羊皮鼓舞”。主要流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舞时,男女老少围成圆圈,男的弹弦,女的击一卷裹着的羊皮。有对脚、收圈、耍龙钻圈等12套动作。有的敲击碗筷作为伴奏,有的舞者腰间装有黑桃、木板等物,舞蹈时相互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多在节日和婚礼时跳。 三跺脚苦聪人舞蹈。流行于思茅地区的苦聪人中。每逢喜庆节日,人们在场上燃起篝火,男女老少对面成圈,由弹三弦的领头,或将弹奏者围在圈内,边跳边唱。舞蹈多为下肢动作,两腿跺跳有力,风格奔放粗犷,曲调抑扬顿挫,可快可慢,慢时常夹有诙谐幽默的对歌,男女各为一方,或女问男答,或男唱女应,相互赛唱。三跺脚舞深为苦聪人喜爱。他们说:“跳舞要跳三跺脚,人人越跳越欢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