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少昊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少昊陵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曲阜市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处,是我国著名古陵之一。少昊,远古部族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姓己名挚,号金天氏。迁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鸟名官。陵始建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代即“叠石为坟”,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陵园面积125亩,砖砌围墙,古建筑17间。陵墓位于享殿后,呈覆斗状,如金字塔,底边各长28.5米,顶边各长9.4米,斜坡长15.2米,高12.2米,表层石砌,故俗称“万石山”。墓顶有一方型小庙,内供汉白玉雕少昊像,为宋宣和年间遗物。陵园有重修陵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碣20余幢。门前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石坊。墓后20米处有一土冢,俗称“太昊墓”。

位于市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隅,我国著名古陵之一。据《史记》、《曲阜县志》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即黄帝之子玄嚣。他以金德王天下,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寿百岁,葬于此。宋真宗幸鲁,建少昊陵。历百年,宋政和元年(1111),用万块山石重建,成金字塔状,每面底宽八丈九尺,高二丈,宝顶方二丈一尺,上有石室,供汉白玉像。清乾隆年间两次大修,将石室改建为庙,前建宫门三间,享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门外石坊,4楹3间,建于5级石阶之上,4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享殿,是奉祀少昊的殿堂,绿琉璃瓦顶,朱漆格棂明柱。殿顶4脊上鸱吻、神兽各异。今陵园占地125亩,有古建筑十七间,明清碑刻二十余件。清孔传铎《少昊陵》有“古陵皇寝不知年,尚有穹碑耸道边”,“帝力到今良亦泯,独留遗迹镇山川”之咏。1978年,在少昊陵西约80米处,发现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立岂吾心,怀古激衷肠。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高适的诗。诗中所言“少昊墟”,乃指山东曲阜。传说少昊是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己姓,名挚,字青阳。黄帝逝世后,被公推继位,迁来曲阜,帝于穷桑(即寿丘),乃传说中三皇五帝的五帝之首。少昊继黄帝之志,大力发展少昊文化,使曲阜成为少昊文化的中心,有“少昊之墟”之称。少昊因以五行之首的“金”标其政德,所谓“以金德王天下”,又称金天氏。以百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陵即少昊的墓葬之所,在曲阜市城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史载少昊在位84载,寿百年而崩,葬云阳。云阳即云阳山,在鲁故城东门外。少昊陵始建年代不详,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曾进行大规模修整,雕石像、石栏。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又在陵墓周围砌石,俗称“万石山”。明清以来及至新中国成立,曾多次重修扩建。目前陵园总面积125亩,古建筑17间。

少昊陵前有乾隆年间建造的刻工精致的石坊,陵门两侧接以砖砌墙垣,门后有享殿5间,殿中设神龛,悬挂乾隆题“金德贻祥”匾,两侧有楹联:“前统绍轩台纪因凤鸟,崇封传鲁阜守有熊罴”。陵墓在享殿之后,呈棱台形,陵顶曾有石室,祀汉白玉少昊雕像,乾隆时改建为黄琉璃瓦庙堂。

少昊陵神道南有景灵宫遗址。据《曲阜县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冬,因轩辕黄帝生于寿丘,朝廷在此处修景灵宫、太极殿。元代至正年间重修。宫殿“崇宏壮丽无比”,中殿设玉石雕琢的龛,以祀黄帝。殿外有人称“万人愁”的大石碑4通。今宫殿已圮,碑仅存其二,且均已仆地。形制规格相同,高7.05米,宽3.76米,厚1.2米。龟趺高2.22米,宽4.6米,长6.2米,可谓碑之巨者。碑上无字,据传造于宋宣和年间,金兵侵扰,导致工程未完,故后人有诗叹曰:“丰碑不书字,遗憾宣和年。”

少昊陵陵园建筑规模不大,但陵墓建筑造型奇特,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这座“金字塔”形的陵墓,呈覆斗状。它的斜边长15.2米,底边长28米,上顶边长9.4米,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9.4∶15.2≈0.618”。从古代希腊到19世纪,人们都认为这种比例在造型艺术中是美的,运用在建筑艺术中容易引发人的美感。少昊陵正因为暗合这个规律,因此显得巍峨壮观,浑厚宏伟,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历代修缮,陵园内红墙碧瓦,古柏森森,游者谒者至此,莫不野兴遂生,尽忘尘世之琐烦,成为古城曲阜的赏观胜地。清衍圣公孔庆铎曾寻幽少昊陵赋诗曰:

古皇陵寝不知年,尚有穹碑耸道边。

荒殿想曹陈俎豆,废炉无复起苍烟。

远村望里遥疑冢,近郭耕人认是田。

帝力到今良已泯,独留遗迹镇山川。

诗中发出世事多变的慨叹,但遗迹尚在,陵柏葱茏,山川风景依旧,却又不由兴起仰止之心和无尽的幽古之思。

位于曲阜市书院乡旧县村东北。少昊,远古部族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姓已名挚,号金天氏。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鸟名官。陵始建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代即“迭石为坟”,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陵园面积125亩,砖砌围墙,房屋十三间。墓呈覆斗状,底边各长28米,顶边各长9.4米,斜坡高15.2米,表层用石板砌筑,俗称“万石山”。墓顶旧有小庙一座,内供汉白玉石雕少昊像,为宋代宣和时遗物,头部为近年修复。墓前享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并植松柏327棵。陵园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碣石刻25座。门前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的石坊。墓后20米处有一土冢,东西长33米,南北宽34米,斜坡24米,俗称“太昊墓”。陵园前2里许为宋代灵应宫旧址,有“万人愁”残石碑,高7.05米,宽3.76米,厚1.2米;下有龟趺,高2.22米。宽4.6米,长6.2米,共重约140吨,为国内罕见。碑无字。传为北宋宣和时建,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后人有诗云:“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