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贤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尚贤上》:“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崇尚;贤,贤才,德才兼备者。尚贤即崇尚贤才。墨子认为,要使国富民强,在政治上必须崇尚有德有才的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尚贤上》)。把“尚贤”作为治国的根本。“尚贤”的具体内容,就是国家在用人时要打破等级贵贱的限制,“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这一主张,是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批判。“尚贤”特别强调对平民能者的重视,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爵,重予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为了论证“尚贤”的合理性,提出尚贤使能为政是“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尚贤”主张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参政和要求政治平等的思想,是对贵族等级制度的冲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墨子并不反对存在等级差别,并以“天”作为“尚贤”的根据,又带有阶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墨子的“尚贤”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很大,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况、韩非所主张的用人思想,都是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路线。 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墨子?尚贤》上、中、下三篇阐述了这一观点。墨子认为那些依靠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人,亦即“生而富贵”的人,是“无故富贵”,所以他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要发挥贤能之士在政权中的作用,让他们“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强调,国家用人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能”,就要“举之”,让他们做官;相反,原来的富贵之人,如果无能,就要降级。原则是:“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的“尚贤”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是对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的冲击,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战国初期政治家、思想家墨子的政治主张。“尚”即崇尚,“贤”即贤才,“尚贤”指任人唯贤。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认为国家贫穷、混乱、失去民心,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社稷的辅佐,必须举而用之,“尚贤事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提倡实行贤人政治。反对“亲亲之木,尊贤有等”的世卿世禄制度。主张“上举义不辟(避)贫贱”、“上举义不辟(避)亲疏”、“上举义不辟(避)远近”,“虽在农与工肆之上,有能则举之”(同上)。提出对待贤士“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避赏、量功而禄”(同上)。坚持“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同上)。“尚贤”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和宗法亲亲制度,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在客观上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字稚真,姓巴禹特氏,蒙族,沈阳正白旗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翰林院学士、左庶子、少詹事、光禄寺卿、内阁学士。曾以奉省(今辽宁省)士风不振,疏请疏通科场,专选教职,增设翻译学额。光绪初年,首陈奉天利弊10事。八年(1882)奉命使青海,往唁札萨克多罗郡王。使还,疏陈西陲地方情形,拟请变通兵制,添设州县,招集流亡,建立学校,得允。二十年(1894),值中日甲午战争,上疏请保卫东藩,以重根本。二十二年,外迁驻藏帮办大臣,以亲老告养,得以留京。寻丁艰回奉,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卒年71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