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雅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尼雅遗址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昆仑山北麓,新疆民丰县尼雅河北端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是两汉魏晋时期西域诸国之一的遗址。学者大都认为,这里即是《汉书?西域传》记载的“精绝国”、《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尼雅遗址”。经多次调查和发掘,证实其遗址为汉晋时期中西交通南路经过的西域诸国之一。它的发现,对精绝国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之间及诸国与汉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等的了解和研究都提供了资料。在遗址内发现有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居住遗址分为南北两部,两者相距五公里,南部范围较小,有房屋数十幢,分布在一条干涸河道的东西两侧。北部范围较大,有房屋数百幢,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地带,未见围墙。房屋通常以木材作架梁,两三间或三五间为一幢。墙壁以土坯垒砌,或以树枝编扎为骨,表面涂灰泥。柱头檐枋等露在外面的木构件上刻有美丽的图案,每幢建筑物的中央大厅均一面设门,其余各面往往沿墙砌筑狭窄的土坑。房中有壁炉,炉外有牲畜棚舍和栽种的果树。北部最宽敞的一幢房屋,中央大厅长约12米,宽约10米,墙面上画有彩色图案装饰。在住址堆积中,发现有雕刻装饰的木质家具、木质和陶质容器、木柄铁镰工具、五铢铜钱。尤以房屋中发现的数以百计的木质简牍引人注目,简牍上书写汉文或?卢文,内容有公文、指令、书信、契约、帐薄等。在不远处有一片墓地,墓葬多用一段树干挖成长槽放尸体,上盖木板,浅埋在沙中。 位于民丰县以北尼雅河下游地区西岸,是西汉时西域36国之一精绝国遗址。东汉时曾属鄯善。多为三、五幢相对集中的泥夯房屋废墟,室内有炉灶和贮藏窖。以北2公里处有墓葬区,棺木大多为独木凿成。遗址附近尚存一汉代冶铁处,有矿石、烧结铁、矿渣残存。房舍内发现铲、镰,形制与今陕西中部使用的相仿,可能式样仿自当时中原地区。1959年出土一颗覆瓦纽炭精刻“司乐府印”印范,表明东汉政府曾屯田于此。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文、?卢文和古于阗国木简、木椟等文字史料。另外还曾发现过木制品、丝麻毛织品和麦、稞、羊蹄、雁爪等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北150公里的尼雅河下游。西汉精绝国故址,东汉初属鄯善。遗址范围较大,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2公里。房舍废墟散布于干涸的尼雅河两岸,三、五幢为一群,多为胡杨木柱、梁,地基以麦草、羊粪和泥铺墁,墙壁为红柳编构为筋,两面墁泥,保存尚好。出土有农具、食物、丝、毛织物及五铢钱等,还有大量?卢文、汉文和古和阗文的木简、木牍。曾出土过一颗覆瓦纽炭精刻汉文“司禾府印”,说明东汉在此设司禾府,管理这一带屯田事务。1959年,在遗址附近出土的我国最古老地毯,色彩仍然鲜艳,令研究者惊叹。 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一百多公里沙漠中,尼雅河古道沿岸。一般认为是汉精绝国故址。遗址包括南北两部分。南边一处范围较小,只有十几间房子半露在沙面,处在一个流沙沟的两旁。北边一处范围较大,三五成群地散布着数百间房屋,还有佛塔及冶铁铸铜遗址。此处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四五公里,无城垣。南北两部分相距五六公里。解放前,斯坦因曾多次盗掘。解放后经数次调查,并予发掘,采集和清理的遗物有一千余件。有汉镜、汉锦、粮食、毛织物、皮毛、五铢钱、木器、陶器、石器、铜铁工具、各色琉璃珠、贝饰和银戒指等。还出土大量?卢文简牍、一方炭精刻的“司禾府印”及“鄯善都尉”封泥。遗址北两公里处有一墓葬区,清理出了一个完整的装有一对木乃伊的木棺,棺中有随葬品,锦绸服饰都很完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