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尽地力之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尽地力之教分类:【传统文化】 尽地力之教是战国魏相李悝提出的加强农业生产,鼓励精耕细作增产粮食的思想。李悝明确地把包括家庭纺织业在内的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认为只有它们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和衣食之源。李悝指出“农事害”是“饥之本”,“女工伤”是“寒之原”,“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上》),只有搞好农业才能富国安民。所以他认为发展农业极为重要。这便是他进行“尽地力之教”的理论基础。 李悝还指出,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禁技巧”。所谓“技巧”是指“雕文刻镂”(精细手工业品)和“锦锈纂组”(华丽丝织品)等奢侈品生产。因为生产这些非一般人生活必需品,要耗费很多劳动力,要“害农事”、“伤女工”,破坏社会经济,滋长蔓延“淫佚”之风。所以李悝说“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尽地力之教”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农民的劳动强度和耕作技术,挖掘增产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所以李悝十分重视发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的作用。他说:“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聚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如果“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益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汉书?食货志》)可见,尽地力的关键是“治田勤谨”。这一思想比一般泛泛而谈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思想家要深刻、细致得多。根据《太平御览》引《史记》逸文所载,李悝还说:“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也就是说他主张实行多种谷物的播种和田耕、除草与及时抢收等等。这说明他认识到只有农民提高劳动积极性,做到精耕细作,才能挖掘土地潜力,取得农业好收成。 “尽地力之教”的又一重要措施是实行平籴政策。李悝认为“谷贱伤农”,他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汉书?食货志》)。为此,他力主实行平籴政策。他具体地计算了农民家庭在不同收成年景下的收支情况,建议在丰收年份由政府多收购谷物,待歉收年以平价卖出,“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李悝的平籴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抑商性质,是地主阶级抑商思想的萌芽。 由于当时魏国井田制已经废除,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不同的提高,因而能发挥一定的劳动积极性。为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发挥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 “尽地力之教”对后代思想家的影响颇深,秦汉以后的封建重农思想家在讲到农业问题时,大多引用“尽地力之教”、“谷贱伤农”等为依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