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局方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局方学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医学思潮。局方,相对于自《内经》以后形成的“经方”而言。北宋建国初即沿旧制设太医局,同时又设有熟药库、合药所及隶属市易务的卖药所等配制、经销成药的医药机构,熙宁九年(1076)这些机构合并为熟药所(亦称修合卖药所),隶属于太医局,成为政府统一经营成药的官署,合制成药供现役兵士与在学学生服用,同时亦发卖获利。元丰时,诏天下高医“各以得效秘方进献,下太医局试其效验,依方制药鬻之”,并将这类验方编为《太医局方》,是为世界最早的“药局方”,较西方约早一千年,并成为宋代局方的基础。大观四年(1110)续修成《和剂局方》,此后南宋绍兴、嘉定、宝庆、淳钓中续有增补。后药局名称亦多有更易,各地又设有分支机构,但官药局依据局方制鬻成药的规制终宋不变。由于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香药大量输入,极大影响了中医方剂,成为常用乃至不可或缺的配伍成分,这又推动了局方向丸、丹、膏、散等成药的发展。因局方成药有“据证检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全”的优点,因而颇受患者的欢迎。而局方的官定权威性又对当时医界产生相当影响,以致所开医方多效局方,以“辛香温燥”之药为主要成份;不少医家迷信、因袭局方,而不是致力于医术的研究;并出现了王硕《易简方》、孙志宁《增修易简方论》等一批发挥局方学的医著。局方对推动中医成药的生产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固定的成方,不利于临床随证,灵活应用;且有偏用芳香温补之药而夸大其疗效的弊病;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局方冗滥,并多脱误的现象。南宋已有医家含蓄地批判局方及局方学,其中著名的有卢祖常和施发,他们各著有《续易简方论》,施发反对以局方“热药”来治阳病。但这种曲折的批判并未改变宋代局方学的医学思潮,直到元代朱震亨著《局方发挥》才正式批判、揭示了局方学的偏颇和弊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