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居室的装饰与陈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居室的装饰与陈设分类:【中国民俗】 在西藏农区,燃料也是农家院墙的一种装饰材料。由于高海拔,造成燃料极度缺乏,燃料中最为常见的是干牛粪。人们将干牛粪做成饼状贴在墙上,或做成牛粪砖,等稍干后在房顶的女儿墙上整齐地排列一周,形成一道高1米的牛粪垛,有时还特意摆放出各种花样,以使美观。居住在林区的人将木柴也码成墙垛。有些地方将草坯也码在房顶,形成白墙黑顶,装饰效果极强。外人到此甚觉醒目,却不知其为何物,实为燃料也。 民居(郭阿利摄) 藏南农区的民居为平顶宅院。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以柱梁作骨架。木柱的截面为方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椽上为树枝,条件稍好的人家则用涂了色的木棍,将木棍依次摆放成人字形,显得整洁美观,其上覆以石板和黏土。有些房屋屋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农区住宅呈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朝南,房顶周边砌以女儿墙相围,四角垒有四个墙垛,是藏历新年时专门插经幡用的垛台。藏历新年初三早上,家家按惯例要换经幡,要在每个垛上插上一面新经幡。新经幡是在一根树枝的每个枝梢上都缀系有五色彩旗的经幡,藏语谓之“隆达”,认为是祈求神灵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家运亨通的运气神。房屋正中设有香炉,每逢吉日良辰,都要焚香祭祀。大门上方设有小佛龛,里面贴有标志密宗本尊及其坛城合一的十相自在图文,以祈求能避凶煞、晦气,使孽缘变顺境。 农家房顶上的煨桑炉(张宗显摄) 浪卡子民居(张鹰摄) 日喀则一带民居门旁画蝎子是为了避邪(张鹰摄) 后藏民居(郭阿利摄) 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通常是白色的院墙,黑色的门框,大门则为暗红,且绘有白色或其他颜色的日月星辰图案。大门两侧贴有牛粪,或绘有蝎子图案,蝎子以黑色或红色的居多。描蝎子图案据说是为了避邪,而日月星辰图案,通常认为是太阳神崇拜的象征。 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为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东南角或西南角上。住房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使房屋美观。住宅所有的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白墙壁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农区宅院内一般还设有生产工具堆放室、饲草储藏室和羊圈牛棚等。 农区的庄园建筑十分高大华丽,有些高达四五层。庄园主居于最高层,有三面朝阳的大玻璃窗,冬季和煦的阳光射入室内,十分温暖;夏季可以饱览四周的农庄田野和树林风光。门楣、梁架、额枋和柱头均雕有生动的图案花饰。楼内分别有经堂、客厅、卧室、管家室、贮藏室等。楼前有三面回廊形成院落,院内设有大小厨房、家奴与“朗生”们的居室、纺毛捻线织氆氇的作坊等。马厩、羊圈、牛棚均与院子隔开,一般设在后院。 昌都民居(郭阿利摄) 拉萨民居(郭阿利摄) 在藏东林区,村落大都建在半山腰上的缓坡地带,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顶斜面盖木板,墙面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工布一带的房屋墙壁多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独木梯上下楼梯。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进门为正房,中央砌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锅台,全家人平时围着锅台取暖、吃饭、喝茶、饮酒、聊天,为家庭的活动中心。来客也席地坐在锅台边,边饮茶边与主人交谈。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是公寓式的平顶宅院。这种平顶宅院是土木结构,用较规则的石块砌成50厘米厚的墙,厚墙具有使房屋冬暖夏凉的作用。屋顶结构和门窗的装饰都与农区平顶房相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建筑布局是:四面楼房相围,中间是庭园,一座宅院内可住上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另加一间厨房;院内一口井;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城镇居民普遍喜欢养花,各家窗台上都摆着各种花盆,盛夏季节鲜花盛开,绚丽多彩,整个院内花香扑鼻。 西藏藏族传统房屋建筑面积单位称“柱”。最小的住房称一柱房,即只有一根柱子的一间房屋,相当于10平方米。传统的房屋计算法,就是看整个房屋建筑为多少个柱房,比如说为三柱房或四柱房,而一般不说多少平方米、多少面积。 拉萨八廓街民居(张鹰摄) 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招财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着大象满载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藏族普遍喜欢在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祥瑞图》、《六长寿图》、《圣僧图》之类的画,也有些人把它们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 室内陈设(张鹰摄) 林芝地区藏族人家的室内陈设(张鹰摄)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清净之地,是专门供奉佛龛和佛经及“唐卡”的地方,一般不做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子。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放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沿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式桌子,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酒、喝茶、用膳。“卡垫”一般高30厘米、90厘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獐子毛或干细的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仲丝卡垫”即内地人所说的“地毯”,是用棉线做经线、羊毛线为纬线编织而成的毯子。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一般以两大四小(即两张卡垫和四个靠背)为一副,每家都备有好几副。家庭拥有“卡垫”的多少,是衡量财富的一个标志。 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恰岗”和“比岗”之分,即双柜和单柜。“恰岗”为双柜,必须成双成对地摆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比岗”是专门藏书的柜子,高约1米许,上方为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于坐在卡垫上也易于拿到的地方。藏桌高约60厘米,桌面为正方形,80厘米见方,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犬足。不论藏柜还是藏桌,都绘有各种花纹及禽兽、仙鹤、寿星、八吉祥徽图案,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富丽堂皇。 厨房糌粑墙饰(张鹰摄) 门巴族人的居室结构分里外套间,用木板做隔墙,有木门相通。里间称“钦木能”,意为“内室”,是酿酒和堆放杂物的地方,一般不住人,只是在子女长大结婚后才住此房。外室称作“钦木”,意为“住室”,房屋宽大,在屋中央靠窗的地方设火塘,门巴语称“汤木”。火塘支三块石头或三角铁架作锅灶。锅灶上多架以石锅。火塘上方用木板搭有烘烤架,谓之“仓达”。火塘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吃饭、睡觉、商谈家事和会客等均在火塘旁边完成。围绕火塘三面的位置(因火塘一边靠墙)有不同的名称,由不同身份的人坐卧。靠近内室的位置称作“钦普玛嘎”,由家中男女主人坐卧。正对火塘靠近过道的位置叫“钦木东”,由其他家庭成员坐卧。靠近外门与“钦普玛嘎”相向的位置平时由家人坐卧,有客人来时是招待客人的地方。火塘靠窗口墙壁一侧垒有灶台,门巴语称“它木拉”,是供祭灶神的地方。 门巴火塘(张鹰摄) 一般人家仅有内室和外室,一些富有人家还修有一间称为“甲岗”的耳房。耳房位于第二层门前用木板搭建的阳台的靠里方向,实际上就是在“钦普玛嘎”的对面。耳房的门设在屋内,主要用于存放家什物件,也可供人住。 门巴族人家居室内的家具及摆设比较简单。在灶台靠墙方向一般放有称作“布热”的橱柜,放置碗、壶等生活用具。房间四周放有一排排本色木箱、木柜,是粮仓和衣柜。窗户对面靠墙壁放有一排用本色木板搭的简易橱柜,是专放各类锅等厨具的地方。锅有石锅、铝锅、铜锅,大小不等,各有其用途,当然还有现在的高压锅。其中铜锅最为特别,个头硕大,凸底,鼓腹,束颈,直口,口径约1米许,是专门用来盛水的器物,实为水缸。其上有木盖,盖上留有一方口,为取水口,口上安有一个活页板,用水时打开,不用时盖住,很是卫生。铜锅顶部系有一条哈达,一年换一次,是专门献给水神的祭品。条件稍差的人家用的是铁锅,是生铁的,其造型与铜锅同。铝锅轻便,常用于外出劳作时烧茶,或者在秋冬春季节一早一晚烧煮母牛和小牛犊的食物,让其在寒冷的季节能安全过冬。此外,每家都少不了有几个酿酒盛酒的器皿、背水桶和酥油茶桶等生活用具。 旧时,门巴族人的住房和水磨房的门上都安有一把非常别致有趣的木质门锁,叫“丁布”。木锁是安在门框上的,锁上门时,伸出的锁舌从里面挡住门板,用一把长约五六寸的木钥匙开启。木钥匙形似刷子,“刷面”的位置上排列着三个不规则锁齿,齿高1厘米。开锁时,将钥匙插入锁孔,钥匙进入齿槽,拉回锁舌,将门打开。锁和钥匙均用质地坚硬的青木做成,相当牢固。如今,此锁仅有基巴村的几户人家还在用,所剩无几,大多数人家的门锁已被现代新锁所取代,这种别致的门锁大有行将绝迹之势。如若真的消失掉,实在可惜。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