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居延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居延遗址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为汉代张掖郡居延(今额济纳旗东南)、肩水(今金塔县东北)两都尉所辖边塞烽燧和塞墙等遗址。自居延遮虏障至肩水金关,长约250公里。汉太初三年(前102)路博德始筑,废弃于东汉末年,对防御匈奴,保障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1930年曾出土汉简10000余枚。1972―1976年在额洛纳旗破城子的甲渠侯官治所遗址、甲渠第四烽燧遗址和金塔县的肩水金关遗址发掘中新获汉简20000多枚。破城子甲渠侯官治所遗址有鄣、坞两部分,鄣为一方形小堡,基方23.3米,土墙,残高4.6米,厚4―4.5米。其南为坞,长宽为47.5米×45.5米,略近方形,土墙厚1.8―2米。坞内有房屋、牲圈等遗址。坞周3米内埋有尖木桩4排,称为“虎落”。门外有似瓮城的曲壁,坞顶女墙有“转射”。甲渠第四烽燧台墩北距甲渠侯官治所5公里,夯土筑成,残高3.4米,方锥体,底部边长8米。西南角有升烟用的灶堂、烟囱。台墩之南有坞,长宽为21米×15.2米,内有房屋5间。甲渠侯官遗址共出土汉简6865枚,弓箭、铜镞、铁甲片、农具、辘轳、货币、网坠、猎具、木版画、竹笛等实物881件,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等具有重要价值(参见甘肃省嘉峪关敦煌旅游区金塔县同条)。唐王维《使至塞上》、《出塞作》均写及居延城一带景色,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等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为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烽燧、塞垣等遗址。沿弱水(额济纳河)西南至东北走向。自金塔县东北之双城子至额济纳旗之居延海,蜿蜒300余公里。因风沙剥蚀,烽燧台墩多已变形,残高2至4米,似大小高低不等的沙丘。每隔数个烽燧有一黄土夯筑之城堡,为候官、都尉驻地,保存完好。塞垣仅有部分残存,高约0.5米,埋于砂砾之下。1930年曾发现汉简10000余枚。1972至1976年发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官遗址、甲渠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三个不同类型的烽燧遗址,对汉代烽燧建筑形制有了较完整的了解,并获得汉简20000余枚。1974年发掘的肩水金关遗址位于金塔县北部额济纳河东岸,为汉代肩水候官所属的烽塞关城。题名“金关”,乃取固若金汤之意。遗址分两部分。一为关门遗址,门洞宽5米,两侧有长方形夯筑土台,残高1.12米,长6.5米,宽5米。尚存有石础方柱。另一部分为关门内的鄣坞。鄣系一方堡,在坞之西南,约13米见方。其西北角上有土台,为烽燧遗址,7.8米见方。坞约35米见方,南墙长35.5米,北墙长36.5米,东墙残存24米。内有灶屋、住室、仓库、院落,出土有刀、剑、镞、草苣(燃烽火用火把)、农具和麻毛丝革等衣物残片。发现汉简11000余枚(1930年曾发现850枚),其中有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诏书简册等文物1300余件。金关遗址附近的大湾城、地湾城,曾在1930年发现汉简,1972年分别对肩水都尉府、肩水候官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出土汉简3600余枚。居延遗址出土汉简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真实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甲渠候官遗址、甲渠第四燧遗址,详见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居延遗址”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