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屯田概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屯田概说分类:【地域文化】 中央王朝对其周边地区的屯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分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当时的目的主要是减轻国家负担,寓兵于农。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屯田制,一直到清朝。在云贵高原大规模屯田,当兴于元代,但也只是在部分地区,在山高林密处,中央王朝的力量仍难以到达。 元朝存在不足百年,即告灭亡,明朝将士征伐云贵,后留驻云贵,亦兵亦农,此后,屯田一直持续下去,但在滇西北及澜沧江以西、哀牢山以南地区,则尚未开始。到了清朝时,屯田遍及云贵。 关于屯田的政治、经济、军事意义,已有众多文章及论著探讨,在此不赘述,此处仅就屯田云贵对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意义作些探讨。 综观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史前半期(大约元明以前),以周边各族向内地流动为主,各古代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织中,初步形成了汉族,汉族今天所以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入有直接关系,而且这种由边疆向内地的民族流动在以后的历史中并未停止,只是不再居突出地位。所以,尽管一般认为汉族形成于汉朝,但其发展繁荣则是在以后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到了元明以后,则是以汉族向周边流动为主,但整个北方却是一个不利于汉族深入的地区,北方草原是蒙古族的家乡,元朝时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两种不能流动入蒙古草原,这当然还有经济、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因。明代对北方蒙古亦束手无策,东北的女真即后来的满洲人更是严禁汉人出关。清时满蒙一家,东北华北是其身后的屏障,西北属伊斯兰文化地区,亦以牧业经济为主或是占重要地位,对汉族的流入亦形成种种不适。所以,元明以后汉族向周边的流动,其实主要是向南方。 至今在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中,尚流传着其祖先来自内地的说法,有的说原是南京人,有的说原是湖南人、江西人,不一而足。实际上,这与屯田有关,明代在云南的屯田尚未到边疆地区,而在中心地区屯田者,亦有少部分移入边地,他们一般融合进了当地民族中,故其后代认为祖先来自内地,而传说中以来自南京者居多,大概与明将沐英率部入滇后又留守此地有关。当然,有的传说是附会的。 今天贵州省境内尚有数十万待识别民族,亦与明清屯田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人自认为是少数民族,但经研究,他们更接近于汉族。 汉族是随着屯田才大量涌入云贵高原的,但其中却出现了一种现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带来的先进文化,而部分汉族却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中。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汉族人口大大少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在入乡随俗的心理支配下,汉族遂融于少数民族中,但这种融合是双向的。二是双方经济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有较多的联系。 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不论其祖先以何种经济生活方式为主,到明清时,大多已进入农耕时代,这与汉族是一致的,经济生活方式的相似,能导致某些心理特质的相似,双方易于达成一种理解的关系,在文化上易于互相影响,能彼此接受一些对方的文化传统。所以,云贵高原上的儒释道文化,虽说早已有之,但真正作用于社会生活,却是自明清始。北方各族则以游牧经济为主,以集约农耕方式进行生产的汉族即使进入了草原地区,也难以适应游牧生活,更何况元朝、清朝皆以民族来确定社会地位,阻碍了民族间的交往。而建立在不同经济生产方式上的文化传统,亦各有特色,双方之间在经济上形成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尤其是游牧民族生活中必需的布匹、茶、盐,必须由农业社会提供。正因为如此,一旦交恶,便容易诉诸战争。 一般说来,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及以其为基础的文化传统之间,易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而相同或类似的经济生产方式及以其为基础的文化传统之间,易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关系。 屯田制虽是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税收的目的而建立的一种综合性制度,但在民族地区,客观上却收到多种效果,但由于统治者制定屯田制有其特定的目的,屯田制在发挥其益处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最突出的是加剧了各地的民族压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