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分类:【传统文化】 ,一作缲,或作臊,山中怪物。 《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扑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古小说钩沉》辑祖冲之《述异记》:有王姓人于沟渎中放蟹断捕虾蟹。天明视之,见一段木材在蟹断中,断裂蟹遁。修复,次日益复如此。乃知此木作怪,于是纳木蟹笼中,言回家将用斧劈之。途中,现形,乃山,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自言生性嗜蟹,因坏蟹断。求王放之,当佑助之。王不应,只顾归家。山又屡问王姓名,王亦不答。到家炽火焚之,除此山。山问人姓名,若使知之,彼则能害人以自免。,一作缲,或作臊,山中怪物。《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扑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古小说钩沉》辑祖冲之《述异记》:有王姓人于沟渎中放蟹断捕虾蟹。天明视之,见一段木材在蟹断中,断裂蟹遁。修复,次日益复如此。乃知此木作怪,于是纳木蟹笼中,言回家将用斧劈之。途中,现形,乃山,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自言生性嗜蟹,因坏蟹断。求王放之,当佑助之。王不应,只顾归家。山又屡问王姓名,王亦不答。到家炽火焚之,除此山。山问人姓名,若使知之,彼则能害人以自免。 在古代中国,山受到特别的崇拜。事实上,山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占有类似于皇帝在人间所具有的那种统治地位,它们保持着宇宙的秩序与持久性。对“五岳”的崇拜,一直延续到现代。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向这五座山贡献牺牲。“五岳”代表着“五方”: 东岳泰山在山东; 南岳衡山在湖南; 中岳嵩山在河南; 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这五座山都长满树木,在中国这是少见的。在山顶都盖有道教的庙观。与五岳相似的,还有一些对佛教特别崇奉的山,如四川的峨嵋山等。 山中吟诗 古时候,西方被看作山的王国。西北地区高耸的昆仑山,与印度传说中的宇宙之山喜马拉雅山相似,它们都有九层。传说中的昆仑山上盖有宫殿,还有空中花园,溪水从生命之河流出。无论是谁,只要他能登上昆仑山顶,他就可以成仙。“太一”就住在昆仑。但参观者在昆仑上,只受到西王母的接待。这也许与这样一个更早的信仰有关,即人们认为昆仑山是“阴阳交会”和“万物起源”之地。 中国宇宙观中与印度不同的地方是,昆仑山不是位于地球的中心,而是在黄河的发源地。至迟从公元一世纪起,佛教思想渗入中国,印度与中国的宇宙观发生融合。喜马拉雅山被看作是流向东西南北四条大河的源头,黄河只是其中流向东方的一支。 每座山上都有凶神。在中国北方后来的信仰中,还认为死去的人灵魂也住在山上,所以将献给死人的贡品也送上山。 山中的探险队 在中国信仰中,山能够产生云和雨。在绘画中,云雾缭绕的山,象征着地,波浪则象征着海。中国人提到“山”、“海”时,总是连在一起,这也成为一本最早的地理书的书名。最庄重的誓言称作“山盟海誓”。“中岳”指人的鼻子。山崩被看作是朝廷统治者即将死去的确凿象征,因为山与皇帝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古代的“愚公移山”故事,在新中国时代作为一个寓言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声誉,它讲的是这个老头被一座山脉挡住,即使到最近的村子里去,也要绕很远的路。老头不顾自己已经九十高龄,开始动工在这山中挖出一条宽阔的大路来。有个聪明人告诉他说,他做这件事已经太老了,然而老头相信自己死后,儿子、孙子以至子子孙孙都坚持干下去,一定能把这件事办成功。这显然是为什么将这故事用于思想宣传的原因。 关于山精,参见“山魈”条。 大自然构造的高山峻岭、陡壁悬崖的雄伟奇观,从原始时代起便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神秘想象的信仰之源。人们敬仰高山,更坚信山林中的资源都是山的主宰神灵给予的恩赐。山神就是主宰山峰的神灵,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由于天津没有太多的高山峻岭,在市区内旧时虽有供奉山神的山神庙,但香火不盛。清初,在城厢西北角处建有供奉山神的小寺庙,后来,它与附近的土地庙、财神庙合并,由僧侣主持进行合祀,统称“三圣庙”。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板桥寺的“僧正司”命三圣庙改为“三圣庵”,由三位女尼主持,香火日盛。清光绪初年曾重修,后来被豪右所占,只剩一间小庙。清末民初,三圣庵被废除,辟为民居。民间对山神的祭祀朝拜也从此失去传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