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民俗的历史沿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东民俗的历史沿革

分类:【中国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从历史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丧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山东民俗的特点。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便树立起了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与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种与之相关的状况又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从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因地制宜,继承东夷文化传统,保存了“长女不嫁”、“婚不亲迎”、“禳田祭土”等风俗,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所以,在当时其俗日趋新异侈华。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的举措,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所以其俗比较保守古朴。齐鲁风俗虽然有如上述的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仪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齐地化礼为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山东地区的民俗仍大体统一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异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发展到近代,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使山东民俗开始向现代化演进。五四运动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山东根据地的建立,使一代新风俗得以生成发展。根据地军民的新思想、新风尚在当时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各方面。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完全沿袭根据地老传统,甚至尊青年妇女为“识字班”的称谓都一如当年。

真正的风俗大变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风新俗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山东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使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专业的研究者一时也难以理出端绪。大家都以极高的热情欢迎这些新风新俗,但冷静地、深刻地对其进行研究,显然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完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