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琴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东琴书分类:【传统文化】 发源于鲁西南荷泽地区(古曹州)农村的一个曲艺品种。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故名“小曲子”。1933年初正式定名“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分为南路琴书、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南路曲调明快,北路韵味浑厚,东路变化丰富。山东琴书为坐唱形式,由一至三、四人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板、碟子等。主要曲调有“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等。 曲艺曲种。发源于菏泽(旧曹州府)地区,产生于清雍正年间。初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故始名“小曲子”。有曲牌 200余支,其中[上河调 ]、[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垛子板]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牌子曲书目主要有全部《白蛇传》、全本《秋江》,及《鞭扫洛阳》等多种。早期为民间自娱性演唱,称为“庄稼耍”,清代末叶,转为职业说书后,因曲牌演唱费力,不易填词,难以适应述演故事需要,逐渐演化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曲,间或穿插少量曲牌的结构形式。同时充实大量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书目、唱段,最具代表性的有《王天保下苏州》、《双锁柜》、《梁祝姻缘记》等。进入城市靠地说书后,又增加《包公案》、《大红袍》等长篇书目。因扬琴为其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俗称“唱扬琴”,亦称“山东扬琴”,“改良琴书”。1934年邓九如等去天津演出灌唱片,始定名“山东琴书”,其艺术流派分南、东、北三路。流行鲁西南的“南路”琴书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有保留牌子曲最多的“儒门”,和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所创“李派”,茹兴礼所创“茹派”。济南以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遍及胶东的是“东路”琴书。影响突出的是商业兴、关云霞为代表的“商派”。流行济南及其以北地区的是“北路”,最著名的是邓九如所创“邓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流行遍及大江以北,出现了改革创新的《梁祝下山》、《水漫金山》、《姑娘的心愿》等优秀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