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歌分类:【传统文化】 ①民歌之一种,唐代白居易《江楼偶宴赠同座》:“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古水调、竹枝、柳枝,均属民歌或文人仿作。一般为七言四句,可增衬字,音调较为自由。北宋王禹?《小畜集》卷5有《唱山歌》诗。②时调集,即《童痴二弄》,10卷,明代冯梦龙编。内容多描述男女私情,间亦有讽世之作。原抄本收356首,前9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写成。 民歌的一种体裁。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唱。山歌的历史久远,唐李益的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明清以来,编有专集,如明代冯梦龙(1576―1646)辑录的《山歌》。山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地区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震劲红”等;少数民族地区山歌尤为丰富,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壮族的“欢”、“加”、“伦”,藏族的“哩噜”以及瑶族、彝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都各具特色。一般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跳动较少;北方山歌的风格粗犷豪放,音域较宽,旋律激越。流行于草原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放牧山歌。南方各地在农田劳动中所唱的还有田秧山歌。山歌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唱词顿逗处拉宽唱腔,常上扬旋律、形成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这是山歌最有特色的部分。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前者用假声,音质响亮。后者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的真假声唱,音调也较高亢嘹亮。独唱为山歌的主要歌唱形式;也常用对唱,一领众和的形式较少。 中国民歌的一个分支,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旅游到田间、山野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常能欣赏到这类民间歌曲。它种类繁多、分类极广。南部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等。北部有“花儿”、“信天游”等。少数民族地区则更为丰繁,有壮族的“欢”、“加”、“伦”,藏族的“哩噜”,苗族的“飞歌”、“游方”,蒙古族的“长调”、“爬山调”,侗族的《酒歌》,瑶族的“闹门墙”等等。山歌的形式异彩纷呈,是丰富的民间旅游文化资源。总体特征是南方山歌风格清婉悠扬、音域较窄,旋律较少跳动。北方山歌粗犷雄浑、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山歌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唐代,李益在诗中就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也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句。明清以来,文人有将山歌收集、整理的专集,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收容量大,名传一时。较著名的山歌有以下几种:①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在河北西部的平山县也存有此种形式。它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歌句有长有短。音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典型山歌型的,旋律起伏大、音域小、情绪昂扬奔放。一类是小调性的,旋律平和、结构严谨、节奏匀称。②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西部与河北北部。音乐高亢嘹亮,结构精悍富于变化,乐段由上下两句构成。平原地区的爬山调音调起伏较小,旋律平和抒情。山区的爬山调则节奏复杂多变,音调起伏较大,旋律高昂激跃。③花儿:流行于西北部的陇中高原一带。分两大系统:一系统为洮岷花儿,主要流行于洮河流域。一系统为河湟花儿,流行于黄河湟水流域。每年阴历四五六月均举办大型“花儿会”。较著名的有甘肃康乐莲花山、岷县二郎山、和孜松鸣岩、青海民和峡门、互助五峰山、乐都曲坛寺等。④山曲:流传于山西西北及陕西北部的府谷和神木。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音域较宽,男声常用低音。内容多反映旧时代贫苦农民“走西口”的生活。⑤客家山歌: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台湾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用客家方言演唱。有号子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⑥神歌:也称“晨歌”,流行于四川南部的重庆、宜宾一带。多以爱情为主题,轻松、诙谐。曲调有十余种。⑦赶慢牛:流行于皖西大别山区。原为大别山农民驱赶牛群时所即兴哼唱的较自由的歌调。按区域及风格分为中、北、南三个流传区。中区集中在金寨的周围地区,是此歌种的主体。北区集中于淮南一带、富有歌舞特点。南区集中于安庆地区,风格细腻柔婉。⑧飞歌:苗族的一种山歌形式。黔东南流传的飞歌最具代表性。湘西将之称为“韶唔”,滇东北、湘西南靖称之为“山歌”。云南、黔东南、黔西北称为“喊歌”、“吼歌”、“顺路歌”。飞歌只在山间田野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节奏自由,终了常有一声昂扬的呐喊。 属民歌类。人们在山野中劳动时,为减轻疲劳,抒发对生活的感受等而编唱的歌曲。一般语言上都朴实无华,曲调上热情奔放,节奏也特别自由。山歌一词,唐代即已出现,明代冯梦龙编有《山歌》一书,收录了多种民歌。中国山歌的种类十分丰富,南方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柳州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爬山调”、“花儿”等。各个少数民族也大都有自己的山歌。各地的山歌风格各异,一般而言,南方的柔婉,北方的豪放。结构上多为双乐句乐段和四乐句乐段。 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般为四句,湘潭地方为五句,每句字数多为七言,可根据需要任意加减。一般为一、二、四、五句押韵,也可两句一韵,十分灵活。可独自吟唱,也可与人对唱。 对歌开始时,一般先进行撩拨,称为“撩歌”。如撩拨女孩的对歌:“妹在河边洗罗裙,人无言语水无声。丢个石头探深浅,唱个山歌试妹心。”也有的唱:“捡个石头撂过河,撩起对面哥哥(或妹妹或伢子)对山歌。一不跟你对好久,二不跟你唱好多,唱到黄日头落山就收歌。” 安徽的山歌有山区人唱的和平原地区人唱的两种。山区人唱的山歌又可分为山岭上唱的和山冲、山下、田野唱的;平原地区唱的山歌主要是在田野演唱的,既不是单纯的号子,也不是小调的一类歌曲。 山歌是为了抒情而唱,以各种不同的音调、腔格和内容抒发唱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歌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有的歌唱纯真的爱情,有的宣泄对旧社会的仇恨,有的倾诉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歌唱新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音乐上,山歌多为嘹亮、高亢、富有山野风格。在演唱方法上,音区偏高,较多的使用真假声结合或完全用假声演唱。在时间上,从早到晚都有人唱,在山岭、山冲、田野、农舍都是演唱的场所。安徽的山歌主要流行在皖东、皖中、皖西、大别山山区、沿江、皖南等地区,淮北地区流行较少。 安徽山歌的类别与品种较多,如大别山山区有《慢赶牛》、《挣颈红》、《五锤锣》、《快板山歌》、《丫头调》、《寒音山歌》、《放牛山歌》、《大横山山歌》;芜湖地区有《秧歌》、《刘姐姐》、《唤小牛》、《耘田歌》、《采茶歌》;安庆地区有《慢赶牛》、《喝羊儿》、《采茶山歌》、《车水山歌》;六安地区有《舒城山歌》、《皖西山歌》、《放牛山歌》、《对歌》、《呀儿油》;滁县地区有《凤摆柳调》、《三拐弯调》、《干嫂子调》、《慢赶牛调》、《石榴花调》;沿淮的怀远、淮南有《怀远山歌》、《慢赶牛》等。 大别山的《慢赶牛》用大、小嗓结合演唱。流行于淮南、怀远的《慢赶牛》,词、曲结构为四句体和六句体,被花鼓灯吸收而成为灯歌的一种,多用大嗓演唱;流行于安庆地区的《慢赶牛》,用小嗓唱,俗称“童子音”,高亢、嘹亮、清脆,其歌词多两句,曲式结构亦为两句体或六句体,均与大别山山区的《慢赶牛》不同。 《慢赶牛》有“头声讲,二声唱,三声四声要过岗”之说,意即“过岗”曲调重要又是困难之处,全体歌手要以充足的气力齐咏。 凡两声衔接处,下一声均提前一至二、三至四拍插入,形成短暂重叠的两个声部。 第一、二两种演唱形式,一般多在山上或山下;第三种演唱形式则多在田野或薅秧田里,农民犁田时亦采用此种形式演唱。其音阶与调式有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附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和同宫音的五声徵调式与羽调式的调式交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