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神崇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神崇拜分类:【中国民俗】 青海境内多山,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山,对人们威胁最大的也是山,山崇拜是高原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青海人的各项自然崇拜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山神崇拜了。在藏族、蒙古族、土族聚居地及汉、藏、蒙古、土等多民族杂居地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神山,人们视其为山神的归依之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止在神山挖药、捕猎野兽、放牧牛羊、砍伐树木等。作为祭祀山神之用的牛、羊等牲畜亦被视为神物,禁止出卖和宰杀。每逢良辰吉日或喜庆节日如新年伊始、收获庆典等,往往要进行盛大的祭祀山神活动,以表达对山神的崇敬并祈求继续得到它的护佑。有时,人们还进行朝圣转山活动,以求山神赐福,祛病除灾。如每逢藏历猴年,便有数以千计的藏族、蒙古族群众赶赴海南州兴海县中部的赛宗山(藏语,意为猴子的山寨)朝拜、转山。转山时大多口诵“六字真言”徒步前进,有些甚至五体投地、一步一叩首。转山一次,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数十天,以此表达心中的虔诚。 山顶“拉卜则” (孙建军 摄) 在人们的观念中,山神掌管着一个地区的风雨和祸福,主宰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保佑着人们。实际上,山神已不再单纯地只是山这一自然物的神灵,而是一位身兼数职、神通广大的保佑地方安宁的区域保护神。如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有一座名为“夏吾岗”的高大山峰,被当地群众奉为神山,不仅定期举行祭山活动,而且当地人多以“夏吾”起名,如“夏吾吉”、“夏吾才让”等,认为这样就可得到山神的保佑,祛病禳灾,健康长寿。 人们祭祀山神有特定的祭所,这就是在青海各地几乎到处都有的鄂博。鄂博,又称“敖包”、“垴包”,出自蒙古语,意为“垒起来的石头堆”,藏语称之为“拉什则”。鄂博大多设在山顶、峡谷口等处,多以沙土、石块堆积而成,石堆上插有经幡,并挂有哈达、白羊毛、三色布条等神物。鄂博被看做是山神的寓所,在人们的心目中,其地位是极为神圣的。藏族群众路遇鄂博,必须下马、脱帽,顺着太阳运行的方向绕行数圈,口中念诵“六字真言”。土族群众平时每月初一、十五(农历)也有人前往煨桑、烧香致祭。每年还有定期举行的一些大型祭酬活动。如新年伊始,蒙古族、藏族、土族、汉族群众多去山上祭山神,一般是单家独户地去,供以馒头、猪肉或牛羊肉等物,有的人还新挂一些白羊毛、哈达等物品。其他时节的祭祀活动时间不尽相同。每年四月及六月间进行的一次,多半是由于久旱而进行的带有祈雨之意的祭祀活动,一般要请喇嘛念经,率领群众跪在鄂博前烧纸、献牛献羊或祭酒,重新安插枝杆彩旗等,并且给山神许一定的报酬。藏族和土族还于每年秋收后有一次大型集体酬祭活动,对鄂博进行修整,延请喇嘛念经,并进行桑祭(藏族)和献牲(土族)。 在所有的祭鄂博活动中,最著名的当推蒙古族的“鄂博会”:每年农历五月初,蒙古族男性牧民从四面八方会聚于鄂博周围,在喇嘛的主持下进行祭祀活动。首先由喇嘛念经,群众煨桑,然后在喇嘛的率领下排列成一行,高声念颂佛号,绕鄂博三周,并向山神鞠躬、叩头,进行祷告,赞颂山神的恩德,进而祈求它保佑风调雨顺、水草丰美、人畜平安兴旺。祭祀仪式完毕后,还有赛马、摔跤、射箭、表演传统歌舞等文体娱乐活动,持续数天,尽兴而归。 大武滩神山一角 (洪军 摄) 阿尼玛卿山横贯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属昆仑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阿尼玛卿峰(当地人称“玛卿雪山”),山顶常年积雪,海拔6282米。这是一座为整个藏区所崇拜的著名神山。阿尼玛卿山神在藏族地区声名远扬,傲然挺立于众神之中,是安多藏区地位最高、崇拜者最多的山神,在整个雪域高原又被尊为“东方大神”,一些著名的祭祀文献无一例外地要提到阿尼玛卿山神的大名。在苯教、藏传佛教和民间宗教中,阿尼玛卿山神皆受到重视。在藏族神话传说中,阿尼玛卿山神是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中的第四兄弟,是主宰山河大地的威力无比、神通广大的山神,上天派他来掌管安多河山的沉浮;阿尼玛卿山神身躯魁伟,体格健壮,充满了生命力,他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手持倚天长剑、骑玉龙白马,震慑群魔,保卫着四方的平安。在一首藏族人民口头常诵的“桑侨”中这样说道: 噢! 您凌厉威严神圣的阿尼玛卿, 您驾乘雪白色的骏骑,坐骑展开洁白的翅膀, 我呼唤,你雷电般闪速回转的威力…… 人们将它敬为智谋无限、爱护民众的大山神。持这种信仰的人,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必煨桑致祭以表达敬意;在遇到天灾人祸时,更是虔诚呼吁“阿尼玛卿”,祈祷山神保佑以解脱困难。每逢藏历羊年,更有难以计数的信徒前来朝圣,以顽强的毅力绕山一周,认为这样才算尽到了虔诚膜拜之意,才可以消除罪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