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西重商的民俗与社会意识的变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西重商的民俗与社会意识的变革分类:【地域文化】 明清两代,山西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在商品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川流中搏击风浪,往往冲在最前头。驰名中外的山西帮商人,自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重商的民俗可说是社会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上存在着崇尚经商服贾的文化氛围,才会出现一代又一代不畏跋涉、奔走逐利的众多商贩,在此基础上产生多财善贾的成功富商和商人世家。而著名的富商大贾以其生财有道,富埒王侯,成为社会上令人歆羡的对象,自然也成为人们仿效的楷模,从而使重商的风气愈益浓厚。重商风俗与商业成就实在是辗转相生,互相促进的。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23中写道:“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积蓄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此常例也。”纪昀是河北人,熟悉山西的风俗人情,他所描绘的山西人形象,应当是可信的。可见清代山西人不但外出经商者多,而且大都是从少年时起,就学习商业贸易的业务,常年奔波在外,结婚后也很少回家。 山西方志对此有不少记载。如光绪《五台新志》中云:“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充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于耕也。太原、汾州所称饶沃之数大县及关北忻州,皆服贾于京畿、三江、两湖、岭表、东西北三口,致富在数千里或万里外,不资地力。”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人们把经商作为谋生和致富的主要途径,这是清代方志编纂者探寻到的“晋俗以商贾为重”的原因,确否不及深论,而重商的习俗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 由于习尚重商,外出经商者多,在方志中也有反映。如《榆次县志》记载:“侯氏,孙可宁妻,宁随父贸易江南,姑病,氏奉养三载,毫无惰意”;“陈氏,永康镇刘锡龄继妻,龄失偶后游贾北口,即于其地取氏”;“范氏,西付村崔如峰妻,幼随父寄居口外,如峰以经商出口,遂妻之”;“武氏,彭村董世和妻,……兄在东省经商,家政无人管,邀氏代理。……半载兄归,诸物皆无移动;兄将分润家资,不受,求以养三子成人,后三子皆东北经商”。 ① 从一些妇女的事迹中可以看出,父兄、丈夫外出经商的实在普遍。 另外,表4、表5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统计资料,对说明山西的重商风俗和经商人数很有帮助。 表4 宣统年间数县的职业结构统计资料 ① 县份 士农工商总数 士 % 农 % 工 % 商 % 文水 51,025 6,593 12.9 27,691 54.2 2,767 5.5 13,974 27.4 保德 3,200 300 9.4 2,000 62.5 200 6.3 700 21.8 阳城 47,472 2,974 6.3 40.692 85.8 574 1.2 3,184 6.7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