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间铃响马帮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间铃响马帮来分类:【风俗文化】 “马帮”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商旅组织风俗和运输形式。西南高山地区峰峦起伏,山路崎岖,自古靠马帮运输,一队由几头或几十头驴马结成马帮,驮运盐巴、红糖、布匹、药材、日用杂货进行长途贩运贸易。也有“跑短”的马帮来往于城乡之间买卖粮食和土特产。这样的马帮除有赶马人外,还有马帮的头领,俗称“马头哥”,整个马帮由他管理。过去有汉族官商,也有当地少数民族组织的马帮。官商大马帮都以身高体壮的母骡带头,俗谓“公马爱母骡”,母骡带头,马群可得安宁,不会踢咬乱套。头马(母骡)头戴红缨圆镜为饰,颈下挂着两个大铜铃,叮叮口当口当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公马群,这些公马颈下也都悬挂着若干小铜铃,身上驮着一袋袋的货物。公马后面则是一些小毛驴,它之参加马帮,驮物甚少,而主要靠它的叫声。据说不论或行或歇,叫驴时常咴咴地引颈长鸣,可起驱兽避邪的作用,能保旅途安全。据说夜宿时毛驴也能两小时鸣叫一次,起报时作用。 最有趣的是马帮也常有一只猴子。当作马帮的“了望员”和“马大夫”,马帮里由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当过“弼马温”也把马队里的真猴子称作“避马瘟”。因为它确有特殊的本领,能嗅出马厩的异味起到预防员的作用。如店中马厩有病马歇过,即有一种异味被猴嗅出而发出怪叫,赶马人得知即可转到好马店去或请店主消毒,以免传染上马病。同时猴子也确有一套孙悟空的本领,可以了望远方,如有险情(土匪、野兽)它会吱吱鸣叫报警。 汉族马帮与兄弟民族马帮在旅途习俗上不同之处是汉族马帮一天辛劳,夜必投宿,同时防止土匪前来抢劫偷盗;兄弟民族马帮不投宿马店,而在山间林地露宿野餐,生活更为艰苦,许多《赶马调》反映了他们的痛苦生活和思乡情绪。 赶马人由于常年在外吉凶未卜,发财心切,路途多有禁忌,马帮住店吃饭时摆在桌上的饭碗、菜碗都不许挪动,否则途中将有翻驮的麻烦。吃菜时汤匙不能泡在汤碗里,免得驮包落在山涧里,驮盐的马帮更忌沾水,怕盐包掉河里沾水,更忌任何人双手扶住门框或蹲坐在门槛上,怕堵住了“财门”(“柴门”与“财门”谐音)破了财源,即停下不走有谁犯以上某一禁忌。所误一日的草料钱,由他赔偿。这种举手投足皆禁忌,正是昔日生产力低下,生活无保障的表现。
石榴开花红又红,有女莫嫁赶马人; 吃饭好像饿死鬼,半年一载才回门。 赶马莫走夷方 ① 去,夷方路险病痛多; 草地当作绿丝毡,石头当作花枕头。 这是活跃在西南边陲汉族马帮常唱的两首赶马调。前者唱出了马帮生活艰苦和赶马人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后者唱出了古老的马帮不仅兄弟民族有,汉族在西南山间也有赶马帮这一行旅风俗。 马帮,这一古老的交通运输风俗,自古产生于我国西南山区,一般用几头或十几头驴马结帮驮运盐巴、红糖、布匹、药材、皮张、日用品进行长途贩运贸易,也有来往于城乡间贩卖粮食、木炭、土特产和农产品结伙而行的短途马帮。 从前,云贵川藏山区交通不便,汉族官家、商行的大马帮,多达二三十人,吆喝着七八十匹驴马,除了赶马人外,还有带领马帮的头领,俗称“马哥头”。这种大马帮,都以身体壮大的母骡子带头,俗称,公马爱母骡,马群安安稳稳不乱套。这种带头骡子,头戴红缨和圆镜作为装饰,颈下悬挂着两个大铜铃,叮叮当当在前开路。接着是颈下悬挂着十二枚小铜铃的公马群,每匹公马上驮着一袋袋货物。殿后的都是小毛驴,它不时咴咴地引颈高叫。据说这能驱兽辟邪,以保行旅安全。夜宿马店时,毛驴隔两小时叫一次,也成了赶马人的报时钟。 最有趣的是汉族马帮,常常带一只猴子,当作马帮的 “掺望员”和 “马大夫”。赶马人都爱称猴子为 “避马瘟”。相传这是根据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而来的。因为,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后,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封为“弼马温”,专门掌管天上神马。“弼马温”,实际上就是“避马瘟”,汉族马帮养猴,并呼它为 “避马瘟” 的来源即在于此。其实,这猴子的确有一套孙悟空的本领哩! 马帮行进在高山密林的旅途中,猴子骑在头马背上,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如发现险情,立即吱吱地鸣叫报警。因为,从前西南山区,土匪猖獗,经常在深山野岭拦劫马帮。大的马帮除了配备武器,有的商队还跟随保镖。当猴子发现山林有人躲躲闪闪,就吱吱报警,使赶马人可及早准备。马帮得知有情况,有的马哥头就朝天放几枪,以示警告;有的便在头马驮上,插几条青枫树枝作标志,或挂一面上书某某司令部的旗子开路,土匪一瞧这些有来头的或备有武器的马帮,都躲了起来。如果遇到三五成群的山民马帮,掺望的喽罗一看,立刻发出暗号: “牛吃麦子罗!” 隐蔽在山林里的匪徒一听,便呼哨出来抢劫了。 马帮最担心驮马生病。猴子这 “马大夫”还会经常闻马匹,要是哪匹马寒初起,或郁结成疾,它就叫唤报主。马帮虽没有兽医,但长期的赶马生涯,也使赶马人积累了一套土办法来治疗马病。如发现马嘴唇发干,舌苔苍白,懒得走动,不吃草料,就知道受凉发烧。于是将马绑住,掰开马嘴,翻起舌根扎扎针,再抹点盐巴消炎,慢慢便退烧了。若是马躺卧地上,四肢蜷缩,朝天打滚,八成是小肠疼痛,便给马灌上竹烟筒水。要是马腹鼓胀,大便不通,经常回头张望屁股,这是饱食得积,便喂以香油润润肠。猴子也是马病的预防员,当马帮进马店歇息时,猴子先跳了进去,闻闻厩棚,嗅嗅草料糟。倘若有病马在此歇过、吃过,猴子便能嗅出异味,发出怪叫,报告赶马人。马帮就另换马店,或请店老板消毒,以免传染上疾病。 西南山区村镇,为便利来往马帮,都设有不少古老的马店。汉族马帮与兄弟民族马帮最大的不同,就是汉族马帮一天辛劳,夜间必投宿马店,一来可以好好休息,消除疲劳,二来以防止土匪、盗贼夜间前来抢劫。而兄弟民族马帮都不宿马店,而选择有好草的山间林地,架起篝火锅庄,进行露宿。这类汉族老马店,有宽敞的两层楼房,楼上是赶马人的客房和店家的卧室,楼下正中的小过厅是歇脚聊天的地方。西边是厨房和堆放驮架、货包的仓库,东边是可歇骡马的大厩棚。也有的形如四合院,左边为厩棚,右边为厨房、仓库,落底为客房和住家。马店主人待马哥头和赶马人十分热情,马帮一进店,店主就帮着卸驮子,安顿住处,倒水敬烟,铡草备料,挑水饮马,然后升火烧饭。夜里,店家照例要守夜,看管马匹和货包。倘有丢失,或让猫刁走了马帮备下的旅途食用的猪肉等,店主得按价赔偿。清晨四五点,马帮就得上路出发。 西南汉族民间马店有个古老规矩,都不收宿费,只收每匹马的马料钱。而且,每年腊月二十八九来住店的马帮,只要“马哥头”说一声,这是今年最后一趟马帮了。店主听了,除了免交草料钱,还得用好菜好饭款待,俗称为“扫店饭”。第二年正月开张,第一个住店的马帮,则要根据当地风俗给店主送上一包米糕,并在马店门口燃放一挂鞭炮,以祝贺今年马店开门大吉,生意兴隆。这样,店家照例不收草料钱,并热情招待。俗称“开店钱”。 汉族民间马帮为保证旅行安全,一路有很多习俗和忌讳。马帮住店吃饭,摆在桌上的饭甑、菜碗都不准挪动,否则,途中将有翻驮的麻烦。吃菜时汤匙不能泡在汤碗里,免得驮包掉进山涧里。运盐的马帮,还忌用“沾水”,以免盐包掉河沾水。此外,如马帮上路时,任何人都不得双手扶住门框,或蹲坐在门槛上,原来“柴门”与“财门”谐音,若是人把生财之门把住了,不说发不了财,还有遭劫破财的预兆。如果有人违俗犯禁,“马哥头” 当即会下令: “卸下驮子,改日再走!”于是,这多耽误一天的草料钱,都是由犯忌者付出。虽然,这些习俗和忌讳,都属于迷信的陋俗旧习,但是,也间接反映了汉族民间马帮行旅运输途中的艰险、困难,不得不将美好的愿望和希冀,寄托于周围语言上和行为上种种吉利的预兆上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