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顶洞人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顶洞人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山顶洞人”是生活在北京地区的著名的古代人类,山顶洞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正处在“北京人”居住的“猿人洞”的顶部之上。因此考古界把生活在山顶洞中的古代人类称为“山项洞人”。 经过清理和发掘,在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遗物,还是比较丰富的。计有石器、骨针、装饰品、人类骨化石、肢骨,以及大量的动物骨架和残骨等。根据考古学分期,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我国考古专家对山顶洞人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头骨化石显示了黄种人特征,是早期蒙古人种,从人种本身的若干品质看,与现今的中国人、蒙古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这种黄皮肤的蒙古人种的形成,完全是由东亚这个区域环境发育出来的,是东方性的。在地质史第四纪这一悠长的历史时期,东亚这个区域,尤其是中国这一部分地形的演变及动植物的变迁,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一带气候的周期,土壤的品质、粮食的种类,矿质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中尚不知的若干成分的集结,自然生物界终于选择了这种黑发的、黄皮肤的人种作为这一地域的主人。有的古人类学者推说,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这三个黄种人的支系,可能是由山顶洞人或比山顶洞人更晚的、但在体质上与之很相近的古人类,散布于各地后逐渐演变而成的。早期人类在旧大陆的移动,是相当自由的,沿适宜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他迁,是地球各地太古人类都有的事实。从这一视角来看,蒙古种体质的特征既与美洲的印第安人有诸多相同之处,那么何以解释这两支种系的黄种人相距如此之遥?考古学家李济作了如下的推论: 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史学家不能不承认两件事情:〈1〉在中新统(即更新世)中期以后,北京人这一支,可能向北到西伯利亚,在适当的时期过了白令海峡,向新大陆殖民。〈2〉同时他们在太平洋这部份的发展,也许不只一条路线;在这些流动的路线中,他们似乎没有遭遇到抵抗他们的坚强的人群;他们散布的种子,因此就可以自由发育,遍及太平洋沿岸及太平洋群岛。 ① 上述推论是有根据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口店山顶洞人这时已学会取火并能制做骨针和刮削毛皮的工具来渡过北方的严冬了。位于亚洲东部和没有冰川的广阔的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在大多数场合下可以在冬季的冰上横越过去,形成一条可以让人类和各种动物迁移的宽阔干燥的陆上通道,这样东亚蒙古人种的猎人是能经过这条畅通的走廊源源不断地到达美洲平原的。 从山顶洞遗存看新人的生活和文化。在山顶洞除发现穴居者的遗骨外,还发现有多种石器和骨器:砾石石器、石珠、砾石石坠、骨针、钻孔青鱼眼上骨、穿孔介壳等。从这些制作较细的石器和骨器看,他们已会运用挖孔和初步磨制技术制造较复杂的劳动工具,标志着打制技术的旧石器时代行将为磨制技术的新石器时代所取代。利刃的细加工及复合工具的出现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突出成就。正是这一成就才使人类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才使大型围猎成为可能或富有成效。有此,人类才可以获取大走兽、飞禽和游鱼。以山顶洞的青鱼化石和鱼骨装饰品推测,山顶洞人除采集狩猎外,还捕鱼。那枚骨针,显示他们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比古人那种简陋衣服有了大的改进,才能使人们有可能离开洞穴走向平原。以兽皮为衣御寒,提高了人们适应自然气温的能力,敢于冒寒图谋生活领域的扩大和向远方迁徙。对石器的钻磨当是摩擦起火的前提,这时的山顶洞人大约已经能够任意地取火,我国古代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传说,可能正是这一历史阶段人类生活的反映。 在这一时代,一方面由于作为生产主体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变作新人,另方面,由于劳动工具的制做材料之扩大与制做技术之提高,从而也提高了人类劳动的生产性,采集狩猎和捕捞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除了为食物而奔波劳动外,有了剩余时间从事艺术活动,这可以从山顶洞人制做的大批装饰品上反映出来。那些经过磨制、钻孔、染色的小石珠、小砾石、那些挖孔的兽牙、磨孔的海蚶壳以及磨光的鹿骨,刻纹的鸟骨等,都是这种艺术活动需求的产物,是爱美观念的产物,人类劳动实践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 周口店山顶洞下室是公共墓地,那里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在这些死者的周围撒着赤铁矿粉。随葬有石器和大量装饰品。从人骨与遗物的配置看,确信是有意识安排的,是墓葬。它表明山顶洞人的思维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宗教观念,有了迷信色彩和灵魂一类超现实的意识。这也可视为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成员对死者的怀念,它也反映了氏族意识的存在,男女老少合葬在一起,也意味着氏族成员的平等,大约这也是氏族制度的行为规范。 从文化遗物看,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已有所扩大,赤铁矿在几百里外的宣化才有;海蚶壳也只能在渤海边才能拾到。这些东西不管是亲自找到,还是交换所得,都说明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交往增加了,这是文化上进步的表现。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这时人类的社会组织大概已进至母系氏族阶段。这一推断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化遗存佐证,但从人类史前这一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和随着人口增殖文化遗址布点的加多,可以推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群体取代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当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自然地便会逐渐从血缘家族中分离出若干女儿氏族,彼此间的通婚有了取代原来通行的氏族内婚的可能,这种在两个婚姻集团间进行通婚的制度,显然有其进步性,一则它有利于巩固劳动组织,发展社会生产,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二则从种的繁衍来说,自然选择的原则也在排除血亲婚配的实践中起着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逐渐意识到血亲婚配对于后代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是一种诸多因素聚合所形成的内在原动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更新发展,由蒙昧而进至野蛮,由野蛮而进至文明。这样,原来的血缘亲族集团也就自然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氏族了。在原始社会,氏族组织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一种比较稳固的、持久的社会组织。它既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又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构成为原始氏族时代社会制度的基础。这种氏族最初是共同渊源于一个女祖先的血缘亲族集团,在这种母系氏族公社内,人们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过着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的经济生活;世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方血缘亲属继承。表现在经济生活,世系和继承上的这种关系,构成了人们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山顶洞人就是处在这样的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的性质,也只能是母系的。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