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岁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岁贡分类:【传统文化】 ①明、清两代贡生名目之一。每年(亦有两三年者)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岁贡。因大都按资历挨次升贡,又称挨贡。明代贡生入国子监,初由生员选择,既而命各学每年选送一人。其制屡有变更。明孝宗弘治(1488―1505),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定府学每岁2人,州学每2岁3人,县学每岁1人,遂为永制。岁贡之始,必选学行端庄、文理优长者。其后仅取食廪年深者,挨次升贡。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命直隶及各省每岁贡士京师,府学每岁1人,州学3岁2人,县学两岁1人。每个名额选1正2陪(正式名额1,递补名额2)由学政审慎选拔,滥充者发回原学。不合格如达5名以上,学政受罚俸处分。顺治十五年(1658),令岁贡到礼部时须详查,年力强壮者,方许送国子监。其后此制时有变化。②古代诸侯郡国每年向中央推选人才及进贡地方特产的制度。 明清时由地方学校每年定期选贡学生入国子监之制。古代本有诸侯郡国每年向中央政府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书?食货志》:“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太学,命曰造士。”明清两代,沿承前制。每年从府、州、县学中将生员按年资排队,依次推送入国子监,谓之“岁贡”。又因其挨年资升贡,故俗称“挨贡”。《明史?选举志》:“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即命各学岁贡1人,故谓之岁贡。”后改为府学岁举2人,州学每两岁举3人,县学岁举1人。《清史稿?选举志》:“岁贡,取府、州、县学食廪年深者,挨次升贡。”岁贡别称“岁进士”。清岁贡为“五贡”中之正规生,限选廪生,分正贡、陪贡、二陪贡,依次待选。顺治时规定,各省岁贡士、府学岁1人;州学三岁2人;县学,二岁1人。由各省学政进行初选、造册送礼部,经复试,如所选不滥,送国子监为太学生。因岁贡须挨年资,故入国子监时贡生多已年老体衰。明吴承恩43岁才补上岁贡,清蒲松龄71岁才获岁贡。遂另立选贡、优贡之法。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古代有诸侯国每年向中央政权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书?食货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太学,命曰造士”。明清两代,沿承前代之制,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明史?选举志》:“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洪武十六年(1383)定例,府、州、县学每年各贡生员一人,经翰林院考试合格入国子监。二十五年(1392)改为府学每年贡二人,州学二年贡三人,县学每年贡一人。后贡额屡有变更,至弘治、嘉靖间复照洪武二十五年例,遂为永制。清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始行。《清史稿?选举志》:“岁贡,取府、州、县学食廪年深者,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规定府学每年贡一人,州学三年贡二人,县学二年贡一人,经廷试合格,方准送国子监肄业。每正贡一人,设陪贡二人。若正贡考试不合格,则由陪贡挨次顶补。康熙元年(1662),改为府学三年贡二人,州学二年贡一人,县学三年贡一人。八年(1669),复照顺治二年例。二十六年(1687),罢岁贡廷试,其后由学政挨序考取咨部即可选授本省训导,由巡抚考察后任命,愿入国子监肄业者极少。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