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岭南敬客嚼槟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岭南敬客嚼槟榔分类:【风俗文化】 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 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 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 三彭如不逝,麋烂七非中。 宋代理学家朱熹游历岭南时、所到之处,主人皆敬之槟榔,以此代茶。但朱熹不习惯于此,认为槟榔吃多会伤身体,以此待客总不如“客来敬茶”来得自然、清新和雅致,归来后就写下这首名为《槟榔诗》的五绝,虽对槟榔的药用功能备加赞赏,但对“代茶”却很不以为然。 其实,以槟榔代茶飨客,是岭南一带的传统风俗。在岭南作客,主人让座后,总要先拿出一碟槟榔果,请你慢慢地咀嚼,以示客气,并让你在慢慢的咀嚼中,逐渐地体味出此中的真意:亲朋交往,也应像吃槟榔一样,越吃越甜,越吃越香,越吃越有味…… 槟榔,原产南洋各国,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已传入我国。南朝梁人陶弘景的 《名医别录》载曰: 槟榔生南海,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味涩。 其果春生夏熟,肉色纯白、仁似鸡心。鲜食时,其味苦涩,先吐一口红水,则柔滑甘美,越嚼越香;倘是干果,切碎嚼之,则其味醇美隽永,越品越甜。宋时大文豪苏轼曾有《食槟榔》诗赞之曰“滋味绝媚妩”。此外,它还有下气、消食、去痰、御瘴等药用功能,所以大得人们的喜爱。宋人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槟榔”条中赞之曰: 槟榔之功有四; 一曰醒能使之醉。盖每食之,则醺然颊赤,若饮酒然。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三曰饥能使之饱。盖饥而食之,则充然气盛,若有饱意。四曰饱能使之饥。盖食后食之,则饮食消化,不至停积。 因此,早在晋时,槟榔就已成了岭南人迎宾待客的佳果,并逐渐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礼仪的象征。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云: 槟榔,……出林邑,彼人以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曰: 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明时《正德琼台志》也记载此事曰: 亲宾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明代诗人董传策则有《访客啜槟榔》诗曰: 急脚蛮奴髻半斜, 客来提?手双叉。 槟榔擎出斑斓片, 灰白蒌青当献茶。 据有关学者考证,这也是人们呼之为“槟榔”的主要缘由。“槟榔”,其实就是“宾榔”,在古代是贵客的别称。 到了清代,这种以槟榔代茶献客的风俗,还传进了北京,并且还有过一段兴旺的时期。曾几何时,槟榔被京城人们广泛地用于社交生活中,不单豪门贵戚、官宦人家,连一般的行业人家、市井百姓,也要以槟榔代茶作礼。由于人们普遍地吃槟榔、敬槟榔、送槟榔,当时北京的槟榔需要量大增,因此还出现了专门卖槟榔的店铺。对此,清人张子秋曾有《续都门竹枝词》咏之曰: 槟榔名号聚都门, 口袋盛来紧系身。 打子平金花样红, 逢人先敬宿砂仁。 除此,还有“挎大元宝篮,摇八楞鼗鼓”,走街串巷,沿门叫卖的槟榔小贩。可见风气之盛。 旧时,在我国南方,槟榔还往往被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当男子向女子求爱时。便用礼品盒装上槟榔果托人送到女子家中。女家父母若是当面开盒,并拣出一枚,便是应允的表示。因此岭南一带女子定亲,也有称为 “吃槟榔”的。清时,这种男女定情以槟榔为信物的习俗,也传进了北京。对此,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曾有提及: 贾琏又不敢造次动手动脚的,因见二姐儿手里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弄,便搭讪着,往腰里摸了摸,说道:“槟榔荷包忘记带了来,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二姐道: “槟榔倒有,只是我的槟榔从来不给人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时的北京,槟榔一直与男女爱情有关连,甚至与男女调情、打情骂俏也有联系。发端于清代的民歌《采槟榔》,直到现在,还是著名的情歌,在民间传唱不息呢。 直到清末,这种“以槟榔代茶”的敬客风俗,和 “以槟榔作礼”的定情风俗,在北京的一些大家庭里,以及一些饭馆里还有遗存。那时,每有宴会,店家要在客人饭后“敬”一小碟槟榔、砂仁、豆蔻之类的东西,以示客气,其状有如时下的敬茶。进入民国以后,该俗在北京就不见流行了。 然而,在南方。却是依然久传不衰的。现在,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等地,不仅迎宾客要敬槟榔,并称之为“敬客果”; 而且在婚礼中,仍有“放槟榔”,和“献槟榔”等习俗。男女定亲时,男方一定要在聘礼中放两串槟榔,以示郑重,叫 “放槟榔”;洞房时,新郎、新娘喝过交杯酒,新郎要摸出一枚槟榔,先放自己嘴中嚼几口,另一半送入新娘嘴里,让她细细咀嚼,叫 “献槟榔”。据说,这种习俗的意义在于: 槟榔既是长春之树、长春之果,送给情妹,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同时,槟榔又是民俗礼品,耐得吃,越嚼越有味,新郎、新娘同吃,则象征着夫妻生活永远幸福,越过越甜、越过越欢、越过越美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