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岱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岱庙分类:【文化精萃】 亦称泰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之地。在山东省泰安县城,泰山南麓。始建秦汉,后各代都有增修,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两旁配以殿庑、廊亭,四周筑宫墙角楼。面积96,500平方米。殿宇巍峨,文物古迹众多。主殿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合称中国三大殿。殿内珍藏巨幅壁画《泰山神出巡图》,传宋代作品。东南隅“汉柏院”有古柏五株,传为汉武帝所植。后院有明铜亭 (即金阙)、铁塔各一。岱庙院内碑石林立,秦刻、汉碑、巍楷、宋幢和明清书法石刻,内以李斯小篆、泰山秦碑最珍贵。 位于泰山脚下。旧称东岳庙,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泰山和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此地秦时即作为祭祀泰山的固定场所,汉代在此建宫殿庙宇。宋代在原殿址拓建了天贶殿。历代均有增建和重修,形成现规模。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总面积9.66万平万米。南北中轴线上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等建筑;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原建有延禧殿、雨花道院等。主体建筑天贶殿始建于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是宋真宗封禅泰山以谢“天书”的产物。高22.3米,长48.7米,宽19.79米。重檐密瓦,富丽辉煌,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内有高3.3米,长62米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生动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浩大场面。岱庙内有明代铜亭、铁塔、汉柏、唐槐和秦李斯泰山刻石、东汉张迁碑、衡方碑、西晋孙夫人碑等文物古迹。岱庙周围城堞高筑,并建有角楼。庙前有岱庙前庭、遥参亭和岱庙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城北部,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是自成体系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创建年代古远,《宋天贶殿碑铭》载“秦既作?”、“汉亦起宫”之说,《水经注》有岱庙“墙阙严整”记述。经唐、宋增修扩建,至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已有“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宣和重修泰岱庙记》)。现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占地160余亩。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面中间是正阳门,东掖门为仰高门,西掖门是见大门。东门是青阳门,又称东华门;西门是素景门,也称西华门;北门是后宰门,又称鲁瞻门。沿中轴线依次是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后宰门;东侧有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是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回廊环绕,钟楼与鼓楼相对,四隅起角楼。城堞高筑,宫阙重叠,气象宏伟,熠熠生辉。民国间战乱频仍,岱庙迭遭军阀破坏。1949年后,屡经整修,再现光彩。岱庙文物荟萃,有典籍、名人字画,有历代帝王封禅祭品、供器,有泰山出土的文物等。所藏176块历代碑碣、48块汉画像石等,尤为珍贵。参天银杏,虬蟠古柏,四时花卉,自然景色也朴茂宜人。 又名泰山庙、岱宗庙、岳庙。位于泰山脚下,泰安市北部,是我国十大古庙之一。与岱顶的东岳庙、王母池前的岱岳观并称为泰山三庙。现在上庙东岳庙、中庙岱岳观均已废圮。下庙即岱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是历代封建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创建年代久远,《宋天贶殿碑铭》有“秦既作畴”、“汉亦起宫”的说法,可知秦汉时期就具有一定规模。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岱庙又行扩建。至宋宣和年间,岱庙已成为一组形制宏伟的建筑群。据宋宣和六年(1124年)的《宣和重修泰岱庙记》载:“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以后历代各有扩建和重修,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其建筑规格仿照古代帝王宫殿的式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遥参亭――岱宗坊这一中轴线贯穿,东西配以殿庑亭廊。四周围以城堞,环约3里,共设8门。主门正阳门,两侧分别是东掖门,高仰门,西掖门,见大门。其东门为东华门(青阳门),西门为西华门(素景门),北门为厚载门(鲁瞻门)。整座建筑群占地9.65万平方米,内有各种建筑约120余间,布局严谨,殿宇壮观。其中有著名的天贶殿及壁画,汉柏院,迎宾堂,铜亭,还有珍贵的秦石刻,并存有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祭品。 茂县城东静州村有庙,称“东岳庙”,又叫“岱庙”。民国年间曾有专人管理,该庙以农历正月十二日为会期,这天上午,会首派人将水磨坝三皇庙四尊木雕菩萨“迎”到东岳庙,点燃香蜡,奉上供品,祭祀菩萨,午后,又将四尊菩萨抬回三皇庙。 会期这天,善男信女盛装前来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小商小贩叫卖不停。耍龙灯、舞狮子,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