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嵇康、范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嵇康、范缜

分类:【地域文化】

何晏(公元? ―249),三国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云:“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曹操)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司马师)亦预焉。晏尝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玄)是也;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师)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这是以《周易?系辞》的话联系当时人物的实际而说的。《系辞》说:“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何晏将这些话作为人物三种类型的特征。他认为,夏侯玄是“深”型代表,是思想家;司马师是“几”型代表,是实干家;他自己是“神”型代表,兼有“深”“几”之长而超越之,是圣人。这又是以《左传》的话联系当时人物的实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夏侯玄立言,司马师立功,他自己立德,盖自居太上矣。亦因“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从思想到语言皆合老庄,故何晏好之而自居之。朝这个方向发展,就形成魏晋道家,史称玄学。玄学之玄,即《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之玄,乃源出老子。

何晏贵无。《晋书?王衍列传》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此贵无之论之要义。

这段话与何晏《道论》相当。《列子?天瑞》张湛注引“何晏《道论》曰: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相当于“无也者,开物成务”)。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相当于“阴阳恃以化生”以下)”。

从《老子》起,“无”与“无名”同义,“无名”可简称“无”;“有”与“有名”同义,“有名”可简称为“有”。《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名,万物之母”即“天下之物生于有”,是“有名”即“有”;“无名,天地之始”即“有生于无”,是“无名”即“无”。何晏贵无,即贵无名,故作《无名论》。

《列子?仲尼》“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曰: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这是说,无名高于有名。下文接着说:“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无名,也可以说是一种名;无誉,也可以说是一种誉。但这是不可名之名,不可誉之誉,与可名之名,可誉之誉,是根本不同的。不可名之名,才是无名;可名之名,则是有名:又可见无名高于有名。下文接着又说:“此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意思是说,无名好比无所有,把它叫做无名,它也就有名了,也都好象有所有了。虽好象有所有,也属于有所有之中,仍应划归无所有,而与真正有所有者不同。下文说:“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这是说,惟有道是真正无所有,但自有天地以来,一切都是有所有了,道也是有所有了,然犹谓之道者,因为道这个有所有,仍能发挥无所有的作用。也就是说,道是有所有之中的无所有。这是讲两方面的问题。就宇宙生成方面讲,无名生有名;就本体结构方面讲,有名含无名。换言之,就宇宙生成讲,道生万物;就本体结构而言,道在万物。讲到这里,更可见无名高于有名了。也就是说,无高于有,也即是贵无。

嵇康(224―263),魏晋道家。谯郡?(今安徽宿县)人。他的道学最为旗帜鲜明。他在致山涛的绝交信中,公然申明“老子、庄周,吾之师也”,“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在遇害前在狱中写的《幽愤诗》中,仍然坚持“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在这里仅谈谈嵇康作为魏晋道家的代表作。《晋书?本传》说,嵇康“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其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

照《晋书》本传所说,此文是“无私论”,而辑本《嵇康集》题此文为《释私论》。不管题目如何,这篇摘要中却既无“私”字,又无“公”字,特别是没有“公”字,这个情况,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到嵇康的时代为止,关于“无私”问题,主要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儒家和法家的讲法,一种是道家的讲法。

《论语》已重公事,《孟子》说:“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荀子》乃展开讨论,其《修身》有断语云:“此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又《儒效》云:“志忍私然后能公”;又《赋??诗》云:“公正无私”,已接近“大公无私”之成语矣。《韩非子?五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这两句后来都写入《说文解字》中),乃仓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以为公私不同利:公利与私利绝对对立,不可调和。又皆以集体为公,个体为私,二者绝对对立,不可调和。怎么办?只有前者吃掉后者,以至于无私。此后世通行的讲法,就是儒家、法家的讲法。

道家的讲法则不同。道家亦讲“公”,《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容;容乃公”,是说知常道乃能包容,能包容就是公。这种意义的公,与私无干,更说不上与私对立。(若问“容”是容什么?则可说,容私之谓公,而不是,无私之谓公。但《老子》从未将公私对举来讲,所以这样讲也不能算《老子》本意。)道家亦讲“私”。《老子》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是说,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结论,是从“天长地久”一步一步地推出来的,在老子看来,这是“天”经“地”义。按照这个天经地义,无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成其私的手段;正如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长生的手段。这种意义的私,是指自我。道家从自我出发,经过超越自我(无私),以实现自我(成其私)。这种意义的私,与公无干,更说不上与公对立了。

对照起来看,嵇康所讲,显然是地地道道的道家的讲法。他的主旨是“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这不仅完全符合《老子》第七章的天经地义,而且是直接引用《老子》第七十五章的“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说,不贵生才是善于贵生;也就是,无私才是善于成其私。

怎样才是无私? 当然与公无干,而是“无私论”开头说的“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下文从自我的“气静神虚”出发,一步一步地论证,得出更为详密的结论,其中的“傲然忘贤”、“忽然任心”、“傥然无措”,都是“心不措乎是非”;其中的“贤与度会”、“心与善遇”、“事与是俱”,都是“行不违乎道”:如此就是无私。

辑本《嵇康集》中的《释私论》,据说是此论的全文。此文后半部将公私对举而讨论之,但公指“显情”,私指“匿情”,是指公开或隐瞒个人的思想感情,根本不是指公利、私利,也不是指集体、个体。所以与儒家、法家的讲法无干。为了避免纠葛,作摘要的先生干脆将公私之谈砍掉,一字不提,真可谓快哉,快哉!

“无私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此话的历史内容,就是薄周孔而师老庄。此话的现实内容,就是越社会而任个人。此话的哲学内容,相当于沙特(J.P.Sartre)的“存在高于本质”:“自然”相当于“存在”。“名教”相当于“本质”,可以说成“越本质而任存在”,或“自然高于名教”。这种提法,当时有人不以为然,如乐广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便是(见《世说新语?德行》)。但乐广之说没有展开,立此存照。

范缜(约450―510),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著《神灭论》,《南史》本传有其摘要云:“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一出,朝野喧哗。后来梁武帝萧衍亲自发动并领导对《神灭论》的批判,范缜亦不屈服。自西汉末年佛教东来,至南朝萧衍定佛教为国教,达500年之久,才碰上范缜这个大钉子。范缜《神灭论》对有神论的“神不灭论”的否定,是有历史意义的。

佛教和佛学的大师之生于楚地者,将在第十节中论述之。故下节跳过隋唐,就直接讲宋代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