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剧溯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川剧溯源

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地区最早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推溯到古巴蜀国的“巴渝舞”。虽然这是一种歌舞,但与其后的川剧表演却有较多的联系。特别是在“千人唱万人和”的伴唱之中,跳起集体舞,与以后川剧的“帮腔”总使人感到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古巴蜀国到汉代,“巴渝舞”不仅流行于巴蜀地区,在中原地区也广为流传。这种表演艺术说明巴蜀地区有雄厚的艺术基础,而且广泛的流传必然对以后的艺术表演产生巨大的影响。

秦国时期,巴蜀地区还产生了“角?戏”。到了汉代,已经成为较为广泛的戏剧演出形式。据王圻《稗史汇编?成都记》记载:“李冰为蜀郡守,有蛟暴。入水戮之,已为牛形。约曰:‘江神亦必牛形,白带者我也’。须臾,有二牛斗。武士射,其神毙,蜀不复病水,由是有《斗牛》之戏,盖自冰始。”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说明了“角?戏”的起源。至少是人们为纪念李冰治水的伟大功绩,而编演的《斗牛》之戏。清人俞曲园认为:“角?为戏剧之始。”根据这个结论,巴蜀地区就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

如果说“角?戏”只是原始的戏剧形式,只有舞蹈和伴奏,那么蜀汉时期就产生了具有故事情节,对白,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蜀汉时期,许慈和胡潜同是蜀国博士,两人之间有较多的矛盾,互不信任,经常争吵。刘备为了对两人进行教育,令戏剧演员以两人的事情为蓝本,编写模仿两人争吵的戏剧演出。《三国志?许慈传》记载:“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字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了当时戏剧演出的形式。演出时,有音乐伴奏,人物不仅有各自的形象,而且有化妆,有台词,有武打。这种演出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戏剧表演的要素。虽故事情节较简单,演出剧本尚不规范,但比起汉代的“角?戏”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汉代戏剧的发展为“蜀戏冠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出现了唐代巴蜀地区戏剧的繁荣。历史记载上的戏剧大事也就较多。据《唐语林?政事门》记载:“高崇文……入成都日,……俳优请为《刘辟责买》戏,崇文曰:‘辟是大臣,谋反,非鼠窃狗盗,国家自有刑法,安得下人辄为戏弄?’杖优者,皆令戍边。”刘辟谋反事件发生于公元806年,高崇文1月率兵平息刘辟之乱,3月收复川东,9月进驻成都。据此记载,此戏的演出和演员受罚当在这一时期。因演戏而触怒当权者,演员受到杖罚并流放充军,这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这事件也说明,当时的戏剧已经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能深刻、有力地反映现实问题,所以演员才会受此处罚。

另一件反映巴蜀戏剧较高水平的事件是《麦秀西歧》的演出。梁代封舜卿出使巴蜀地区。沿途官吏皆以歌舞相迎,封舜卿则指名要看《麦秀西歧》。但当地演员均不会演,倍受封舜卿的嘲笑。汉中艺人获得《麦秀西歧》的乐谱后,快速传送到蜀。蜀地召集艺人迅速排练出了具有强烈讽刺性的《麦秀西歧》。据《王氏基闻录》记载:“自封至蜀,置设,弄参军后,长吹《麦秀西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引数十辈贪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合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不喜人闻。封顾之,面如土色,卒无一词,惭恨而返。”可是,当时的演出已是有乐队、乐谱,有道具,有人物化妆,其歌词生动逼真。演员也具有高超的才能和惊人的艺术造诣,能在短时间内排演出《麦秀西歧》,而且能使观看者“面如土色,卒无一词”,堪称“蜀戏冠天下”。

另外,《酉阳杂俎》记载,唐代巴蜀地区已有“成都帖衙非儿”千满川、白迦、叶?、张美和张翱等“五人为火”,建立了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戏班子。这不仅在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也反映巴蜀地区的戏剧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时期。是巴蜀戏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宋代,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过唐代的积累和发展,巴蜀地区的文学艺术也已达到空前繁荣时期,戏剧也不例外。南宋的道隆禅师在《观剧诗》中写道:“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就无人笑倚栏。”诗中所说“川杂剧”应是巴蜀戏剧。就全诗看,“川杂剧”已是别具一格的戏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宋史?乐志》记载:“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这里统计的全国著名艺人共有360人,其中巴蜀地区的西川占有139人,占有总数的38.61%,居全国之冠。这标志着巴蜀戏剧艺术的兴旺发达。

有独特的戏剧特点,又有众多的著名艺人,也就必然产生出众多的剧目。据宋人庄绰《鸡肋篇》记叙:“成都自上元至四月十八日,游赏几无虚辰。使宅后圃名西园,春时纵人行乐。初开园日,酒坊两户,各求优人之善者,较艺于会府,以骰子置于合子中撼之,视数多者得先,谓之‘撼雷’。自旦至暮,唯杂戏一色。坐于阅武场,环庭皆府官宅看棚。棚外始作高凳,庶民男左女右,立于其中如山。每诨一笑,须筵中哄堂,众遮皆噱者,始以青红小旗各插于垫上为记。至晚,较旗多者为胜。若上下不同笑者,不以为数也。”从这段戏剧擂台赛的记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巴蜀地区戏剧的特点。首先,巴蜀地区已广泛流行“川杂剧”,而且演出的剧目较多。所以擂台赛能够“唯杂戏一色。”同时也说明,当时艺人已有较多的剧本,艺人才能进行不同剧目“自旦至暮”的演出。其次,“川杂剧”的剧目是以喜剧为主,所以每堂戏剧达精彩之处,必定能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在擂台赛中,也才能以笑声作为评判的标准。再次,“川杂剧”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因而能有“上下同笑”的效果。最后,“川杂剧”有众多的观众,每当演出,观众“立于其中如山”。这些观众又都能接受“川杂剧”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川剧中仍然十分明显。正是这种演出方式,有人估计巴蜀地区的“川杂剧”剧目是“宋八百”,这不会是太大的夸张数。

目前几乎不见“川杂剧”的剧本。但《?史》记载的宋代“川杂剧”中有《孔门弟子》的剧目。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剧中不仅有真实的孔门弟子颜回、闵子骞,也有孔子本人,更有虚构人物常从事、于从政、吾将仕。这些人名皆出于《论语》中的句子:“常从事于斯矣”,“于从政乎何有?”“吾将仕者。”据《?史》评价:观后,“坐客皆愧而笑。闻者至今启颜,优流侮圣言,直可诛绝。”足可见剧本之尖刻。另一方面,《?史》也不得不承认。“蜀伶多能文,俳语率杂以经史,凡制帅幕府之宴集,多用之。”这说明,当时的“川杂剧”的剧本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演员也具有较高的修养。周密在《齐东野语》中也指出:“蜀倡类能文,盖薛涛之遗风也。”这说明,巴蜀戏剧的高水平,是受到巴蜀传统文化的影响。川剧的诸多特征都是这种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川剧最早出现在明代。这时的川剧是用巴蜀方言演出的杂剧,尚未得到人们的承认。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杨状元慎,才情盖世,所著有《洞天元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流脍人口,而不为当家所许。盖杨本蜀人,故多川调,不甚谐南北本腔也。”由于巴蜀方言的发音具有地域特点,所以唱腔与南戏,北戏的唱腔有差别,当时就被认为不正规。但十分符合巴蜀居民的习惯。明代散曲家陈铎写下了《朝天子?川戏》嘲讽说:“顽皮脸不羞,一落腔强扭,散言语胡屑辏。描眉补鬓逞风流,要好不能勾。躲重投轻,寻觅争斗。 使闲钱

冷酒,生成的骨头,学成的嘴口,至死也难医救。”尽管陈铎站在正统的南北戏立场上,嘲笑川剧的不正规、不规范。但也反映了川剧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唱腔具有地方性戏剧的特点,适合巴蜀方言的发音习惯。在外地人看来,就有“一落腔强扭”的感觉。其次是对白较通俗,采用了日常口语,而不是文人墨客的文言,因而显得“散言语胡屑辏”。最后是夸张性的脸谱化妆,与那些淡妆相比,则使人感到“描眉补鬓逞风流。”这些特征也说明,当时川剧已在巴蜀地区广为流行,否则,陈铎不会写这首词了。

明代的川剧只是其诞生时的雏形,与现代川剧演出形式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川剧是在清代形成的。这时,全国的戏剧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声腔分类,在不同的戏剧表演之间也出现了交流、借鉴。川剧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其他地方戏剧的声腔,形成了新的唱腔。在昆山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川剧的昆曲;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川剧的高腔;在梆子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弹戏;在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了川剧的胡琴戏;加之吸收巴蜀地区民间演出风格的灯调,形成了川剧的灯戏。这就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虽然每个川剧的剧目是以一个声腔为主,间杂有其他声腔,但以门类较为齐全的唱腔来讲,川剧则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这不仅说明川剧是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戏剧,同时也反映了川剧与其他地域的密切联系。川剧是巴蜀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