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剧的平民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川剧的平民性分类:【地域文化】 川剧除了其正统性,有高深、典雅的一面,也有平民的通俗性一面。从川杂剧到川剧,雅俗共赏的特征十分明显。由此而讲,川剧兼有正统性和平民性,是两者的统一体,也不无道理。 从川剧的流派看,除了“川西坝”之外,其他流派皆远离成都这个政治中心,受到皇家文化影响较小,朝廷的政治干预也较弱。特别是清代文禁之后,所谓的“花部”唱腔演员被迫离开成都,到其他地区演出,这就促使其他流派的非皇家文化的发展趋势。从川剧的观众讲,除“川西坝”有较多的皇族、士大夫观众外,“资阳河”、“川北河”的观众,主要是平民百姓。川剧要吸引较多的观众,就必须适合观众的欣赏水平。这些观众需要剧目生动、活泼,具有消遣性、娱乐性,要使观众能理解剧情,唱段、道白还要比较通俗,这就大大强化了平民性特点。 尽管形成川剧平民性的因素十分简单,并不像正统性那样是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川剧平民性的特征却是十分明显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显著。 首先,川剧平民性体现于剧目的繁多。除了部分剧目是从其他地方戏剧中移植过来的之外,多数剧目是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形成的。这些剧目既能被当地观众理解,又比较受欢迎。在“川北河”中的许多“私窝子戏”都具有这个特点。这些剧目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因而在唱段、道白中具有较强的通俗性。另一方面,剧本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保留了许多不必要的插科打诨,有的剧目甚至过分渲染了色情、恐怖的情节,较明显地表现出川剧的平民性特征。这些剧目经过加工整理之后,也能产生出较好的剧本。目前一些优秀剧目,就是这些剧目整理的结果。 尤其要指出的是,川剧中的三国戏特别多,无论在什么地区,三国戏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三国戏中的正面英雄人物都是蜀汉人物,在全戏过程中,观众带有家乡英雄的自豪感,符合观众的心理,所以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另一方面,三国戏中英雄人物创造的宏伟业绩就在巴蜀地区,这是观众所熟悉的环境,因而对戏剧发生的故事较易理解。三国戏因此能在众多的剧目中保存下来,并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川剧中三国戏的突出既反映了川剧的平民性,也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地域性。 其次,川剧的平民性体现了民间音乐、地方方言词汇的大量使用。在川剧的道白之中,使用了许多日常生活用语,甚至使用了谚语、歇后语、打油诗等等,因而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合平民百姓的欣赏水平。在唱腔中,也有巴蜀地区灯戏的曲调,配上民歌式的歌词,更具地方特色,有的唱段本身就像一段巴蜀民歌。这是川剧接近民间艺术的一面。巴蜀平民能十分熟悉、理解这种的戏剧表演,剧本内容,因而十分欢迎这一表现方式。 其三,川剧的平民性体现在特技的逼真和特技对现实生活的归纳。川剧的特技具有魔术性的变化,使人惊叹而折服,观看川剧的特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它冲淡了对白、唱段的单调,增加了戏剧的可观赏性,受到观众的欢迎。实践说明,川剧的特技表演使人百看不厌,明显具有平民性的欣赏特征。另外,川剧的特技所表现的内容是对平民现实生活的归纳。如变脸特技,就是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心与面部表情关系的认识。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中,脸部会有不同的表情,变脸只是把这种表情的变化加以夸张的表现。巴蜀方言在讲到个人情态时,有“变脸变色”的说法,可见,变脸特技并非艺术的设计,而是现实生活的夸张表演。所以,这种特技切合人们的生活体验,因而能被广大的观众所理解、接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