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巢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巢居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南方少数民族居住方式。据各种史料记载,其含义不同,宋代约有以下三种:(1)居住洞穴。如琼州(今海南琼山)有生黎“巢居深洞”。宜州(今广西宜山)一些少数民族也“以岩穴为居止”。泸州(今属四川)有少数民族“巢居岩谷”。(2)以竹木架构的简易屋室居住。如宾州(今广西宾阳北)有少数民族“巢居崖处”,筑屋以木构架,用竹编壁栅而不加涂泥。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有少数民族俗多“架木为巢,以避瘴气”,其屋名“栅节”。(3)竹木楼居。亦即“干阑”。参见“干阑”。

上古南国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文化之发展,是中国建筑之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长江流域水网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六千九百多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借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 “住在树上” 的直系发展。

巢居的建筑,主要取材于树木,因此在木结构技术方面,很早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巢到干阑

先秦文献追述建筑的起源,认为是从“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开始的。这讲的是黄河流域的事,大约是根据古老的传说,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史实的一个侧面。从“有巢氏”的名称可知,巢居产生于氏族社会。在黄河流域的建筑发展中,巢居基本上被淘汰了,而适应黄土地带的穴居,成为主流。除部分具备黄土地带特点的高亢地区发展了穴居之外,广大低洼的水网地区则形成了巢居的体系。所以古文献说: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巢居的原始形态,可推测为在单株大树上架巢――在分枝开阔的叉间铺设枝干茎叶,构成居住面;其上,用枝干相交构成蔽雨的棚架。它确实像个大鸟巢的样子,即古文献称做 “?巢” 的原型。

从?巢到干阑,经过了如下发展序列:独木?巢(在一棵树上构巢)→多木?巢 (例如在相邻的四棵树上架屋,图形文字作

图一 原始巢居发展序列

干阑式建筑促成穿斗式结构,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使下部空间能够利用,即形成二层楼房。

河姆渡文化的木结构技术

发掘于1973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据研究为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聚落,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约为七千年。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 (宁波、绍兴的简称) 平原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域均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土,从河姆渡出土的五十余种动物化石及植物遗存和孢粉分析所表明的植被情况推测,七千余年以前这里紧临山麓的一片由大小湖沼组成的草原灌木地带,气候比现在还要潮湿温暖,当时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耜耕农业已相当发达,房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其木结构技术已取得惊人的成就。从目前已发掘到的遗址、遗存物及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带的木构建筑属南方的“干阑式”,一座干阑建筑的不完全长度达2500厘米。能经营这样庞大的空间体量,说明在河姆渡文化以前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式长屋残迹显示,它的建筑形式是这样的: 以桩木为基,上架设大梁、小梁(龙骨),以承托楼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平面,上面再立柱、架梁、盖顶,构成了辉煌的大壮之形象。柱木一般直径8至10厘米,最大的圆柱在20厘米左右,最大方桩约15厘米×18厘米,密排板桩一般厚约3至5厘米,最宽约55厘米。(图二)

一般桩木打入地下40至50厘米,主要承重的大桩入地约100厘米。

地板比地面抬高80至100厘米,板厚约5至10厘米,长为80至100厘米,浮摆在小梁上,可以掀开,从室内投下垃圾。

地板大梁跨度可能在300至350厘米之间,小梁跨度可能在130至390厘米之间; 柱高约263厘米。

长屋通进深初步推测约700厘米; 前檐可能有宽约130厘米左右的走廊,前沿设有直棂木栏杆。

遗址出土的一批木制工具,则是这个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的佐证,如斧、

等工具已装上了木柄;木制工具有矛、镞、耜、浆、筒、碗等,用以狩猎、征战、农耕、划船和饮食等。“这里特别要提到木器中有一批带榫卯的小杆件,它们显然不能单独使用,当是某种多杆件复合器械的部件。”(《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第219页)。

河姆渡发掘出来的建筑实例,提供了木构“干阑式”的古老形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浙江其他一些地区也是“干阑式”建筑的世界。如浙江吴兴钱山漾甲区,“这一层发现木桩很多……按东西向树立,长方形,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9米,正中有一根长木,径11厘米,似乎起着‘檩脊’的作用,上面盖有几层大幅的竹席”。乙区“木桩只有东边的一排尚完整,排列密集,正中也有一根长木,径18厘米。上面盖着大幅树皮、芦苇和竹席”(《吴兴钱山漾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这种“干阑式”建筑,在我国古籍中记载颇多,即所谓 “高栏” ( 《蛮书》卷一○)、“葛栏” (《蛮书》卷四)、“阁栏” (《太平御览》卷八八)、“栅居”(《太平御览》卷七八五) 以及“巢居”(《岭外代答》卷四) 是也。《魏书》卷一○一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及《旧唐书》卷一九七“人并楼居”之说,也是指的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 “干阑式” 建筑。

图二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建筑木构件(约公元前五千年)

构木为巢以居。汉杨孚《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晋张华《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表明巢居乃古南越人之民居。至其形式,《魏书?僚传》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文中说的显然是巢居之一种。《岭外代答?巢居》说“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寝食于斯。”“无乃上古巢居这之意欤。”巢居乃干栏之前躯,为南越民居的雏形。

我们的先民在那遥远的岁月里,是不会盖房子的。为了能安排一个休憩的场所,防御猛兽和毒虫的侵害,他们从飞鸟做巢在高高的树上繁衍后代中得到了启示,也在树上用树枝茅草做巢,白天觅食奔波,到夜晚便歇宿在巢中。这便是人类最早的“房子”,这样约定俗成的居住习俗,在文化史中就称之为“巢居”。

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兄弟民族的居住习俗,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北史?室韦传》、《隋书?室韦传》中,都有这样的记载:“贷勃、坎对二山多草木,饶禽兽,又多蚊蚋,人皆巢居,以避其患。”《新唐书?室韦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每溽夏,西保贷勃、坎对二山,山多草木鸟兽,然苦飞蚊,则巢居以避。”由上述这些记载可见,室韦人是有过在树上巢居的习俗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