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江流域崖壁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左江流域崖壁画分类:【地域文化】 在广西西南部的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大新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黑水河两畔及江河附近的悬崖峭壁上,已发现78个地点共183处古代崖壁画,其中龙州县21个地点共39处,宁明县8个地点共29处,崇左县28个地点共67处,扶绥县23个地点共44处,大新县1个地点一处,绵延200多公里。画面石壁多为灰黄色或灰白色,高出水面30~50米,最高的80~100米。画像均以赭红色颜料绘成,每处画像少的3~5个,一般为20~40个,最多的达1800多个。各处画面的图像主要是以色块平涂法绘成,其形象呈剪影式,其中以人物图像为主,次为动物和各种器物图像,人像有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的姿态皆为双手曲肘上举,两腿大开呈半蹲状,形体普遍较高大,一般身高1.2―1.8米,最高可达2.4米,头上多有各式头饰,腰间佩挂刀剑,且多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侧身人皆双手向前曲肘上举,两腿垂向前作半蹲状,形体普遍较细小。一般身高30~80厘米,高的有120~180厘米,多排列成行环绕于正身人四周,有的画有男性生殖器或表示孕妇的大腹长瓣形态和男女交媾状。动物以犬类居多。皆侧身,多数处于画面中心的高大正身人下(前)方;少数为乌类,皆侧身,处于画面中心的正身人物上方。器物图形多数为铜鼓、环首刀、剑,也有一些羊角钮钟、铃等。其图像的典型组合是:画面中心为一个形体高大、腰佩刀剑、脚下有一犬或铜鼓的正身人像,左右两侧或四周是众多的排列整齐、形体矮小的正、侧身人像。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载:“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这是关于左江崖壁画的最早记载。清《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光(指太平天国起义),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多有。”关于崖壁画的绘画时代,多数学者根据画面上具有时代特征的羊角钮钟、环首刀、铜鼓等器物以及碳十四测定的结果推定为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唐代。作画民族是世居这一地区的壮族先民骆越、乌浒或西原蛮。崖壁画的主题和内容,多数学者认为是壮族先民举行宗教祭祀仪式的产物,即是当时人们在祭典上举行拟蛙舞以娱神的反映,其中有祖先崇拜说,蛙神崇拜说,水神崇拜说等,同时还包含有犬崇拜、鸟崇拜、日月崇拜、铜鼓崇拜、山川崇拜、生殖崇拜等内容,是浓缩了的壮族古代风俗画。也有的认为是唐代西源蛮农民起义宣传画。崖壁画的颜料主要为赤铁矿粉,并加入动物胶作为稀释剂,使得其颜色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粘附性,经受数千年日晒雨淋而不褪色。作画工具主要有革笔、竹笔(将竹节砸碎即露出细密柔韧的纤维)、羽笔(将鸟类羽马扎成束)。攀登悬崖绘画的方法主要有浮竹伐法、自下而上攀登法(或搭竹木架)和自上而下悬吊法等。因崖壁画绘制年代久远,史书缺乏明确记载,故尚有诸多未解之谜。 亦称花山崖壁画。壮族古代崖壁画群。自1956年至今陆续发现。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天等、崇左、扶绥等地各个景色如画的崖壁上。至今为止,共发现有84个点、183处、287个画组,其中较大的崖壁画地点有宁明花山崖壁画、龙州棉江花山崖壁画、崇左岜菜山崖壁画、大新岜凌崖壁画、凭祥鹿山崖壁画、天等那砚山崖壁画等,以宁明花山崖壁画的规模最大,发现最早。壁画以人像为主,其次有类犬、飞禽、走兽、铜鼓(一说“太阳纹”)、环首刀、长短剑等。人像大小不一,高者达2-3米,短小者仅30厘米。一律呈双手上举,作半蹲姿势,像壮族师公跳师公舞的形状,又像一只只跃跃欲跳的青蛙,有正身、背身、侧身多种。皆为土赭色。反映古代壮族有卓越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想像能力。对作画年代与主题思想,学者有多种说法,关于年代问题,多数认为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期间的作品,至今至少有千年以上。关于主题思想,有人说是反映壮族先民的祭祀场面;亦有人认为是壮族先民的祭祀对象(蛙神),如庙宇中的神像,是供给人祭祀崇拜的。是研究壮族先民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和信仰的珍贵文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最佳景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