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左镇人与长滨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左镇人与长滨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左镇人”是台湾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因被发现于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河床而命名。“左镇人”化石标本共9件,计头骨残片7件、牙齿2颗。第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于1970年夏天,地址在曾文溪支流菜寮溪臭屈河段,行政区域属台南县左镇乡,系一件成年男性的右顶骨残片化石。经下田信男教授用氟、锰测定,其年代在2―3万年前,系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此后,又陆续在同一河段发现了一块人的左顶骨化石和一块顶骨化石,与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均属于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据参与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在更新世末期,台湾与大陆相联,“左镇人”是由大陆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据考古学家鉴定,这3件史前人类头骨化石,大概已有两万至三万年的历史,并可能是北京人系统的失落连锁上的一次新证据。”

“左镇人”因其年代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近,有人形容他们“有若堂兄弟之亲”;“左镇人”是“北京人”的一支。在岛内,“左镇人”与“长滨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曾主持“长滨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宋文薰教授说:“台湾东部八仙洞的史前文化遗址”,与“左镇史前人类头骨化石”,“两者之间有了一个联系”。

有的学者更明确地提出:“左镇人”就是“长滨文化”的主人,甚至迳称菜寮溪上的旧石器人类化石为“长滨人”,或者如宋文薰所说:“左镇人”化石“很可能就是长滨文化期的人类遗留”。

台湾“长滨文化”因该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境内的八仙洞而得名。八仙洞是12个海蚀洞穴的统称。位于长滨乡樟原村附近的水母丁溪南岸、面临太平洋的一座巨大的集块岩石的峭壁上。峭壁上的洞穴分布范围为南北相距520米,最远的乾元洞距海岸线250米。从垂直方向看:最高的乾元洞海拔约100米,海雷洞海拔约70米,潮音洞海拔约30米,最低的洞穴海拔只有15米。八仙洞处于台东县城和花莲市区中点位置,各约80公里。其地现为阿美族人居住区,他们称这里为“洛亨”(Loham)。

八仙洞遗址经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与地质系联合组成的东海岸考古队多次发掘,共得到石器6000多件,骨角器100多件;没有发现陶器与农畜的痕迹。观音洞文化层木炭标本经C

14

测定,长滨文化存续年代距今0.5万年至1.5万年前。

长滨文化的旧石器,属于典型的砾石器文化系统,加工制作技术简单,均为打制而成,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当时居住在这些洞穴中的长滨文化的主人,到附近海滨拣回经海水冲刷滚磨出来的矽质砂岩、橄榄岩、安山岩与辉长岩等灰色粗糙的砾石,事先不准备打击台而直接敲打砾石使其片解为偏刃工具或端刃工具,故其一面仍保留有砾石的外皮,而另一面不作第二步加工。第二步加工仅限于将太长的偏刃砾石片的两端较窄部分打掉,或将手握部位的尖锐处打掉。这类石片石器一般称为刮削器与砍砸器。那些较小型的石器则称之为尖状器。

就长滨文化石器的制作技术来看,与我国大陆周口店出土的“北京人”的砾石器文化制作技术相似。“北京人”也是利用河滩上的砂岩、石英岩和燧岩等砾石,用一块石头去砸击另一块石头的直接打击法,打下带刃的石片,进而制成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

宋文薰指出:就长滨文化的石器工业而言,“属于典型的砾石器文化。类型上包括:小形者多是无定型的,较大的以不加修整的原始砾石石片器为多,石核器则绝对多数是一面加工的砾石偏锋砍器。这种石器的组合,与在菲律宾及日本等地所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不相类似,而显然属于大陆系统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砍器文化。”

八仙洞出土的骨针,与山顶洞人的骨针十分相似,但其制作技术稍差。如LHⅡ09号骨针标本,身部横切面呈椭圆形,顶端平直,近该端由两面刮出一小针眼,孔内径0.15×0.10厘米,另一端修成尖状。通长9厘米,最宽处0.5厘米,厚0.3厘米。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光滑、圆锐,针眼系挖制而成,长8.2厘米,厚0.33厘米。从这两支骨针来看,竟可称为一师所传。长滨文化人的骨针制作技术稍差,或许说明他们较早地离开大陆故地的缘故吧。

在八仙洞遗址中,还出土了100多件骨角器,其中包括长条尖状器、带关节尖状器、长条凿形器、两头尖骨器,以及上文提到的骨针。在乾元洞的最底层,还有呈红色的火烧痕迹,并有少量木炭。此外,遗址中还有不少兽骨、鱼骨与打剥下来的石屑。其中一端带关节的尖状器,共有16件,出土时有的数件在一起,有半数的尖端似由人工劈成二叉或四叉。从这些遗存的现象可以推知: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一群人或一个小家族聚居在洞穴里。他们到附近的山上打猎,在海滨捕涝鱼虾海贝(尖状器似为鱼叉,两头尖器可能是作鱼钩用)。他们用尖状或偏刃石器切割兽肉,并在火上烧烤以充饥;剥下的兽皮则用来御寒。有经验的老人,也许就是长滨文化主人中的砾石石器工具的制造能手。长滨文化的主人们在这些洞穴中世代生息繁衍,前后达万年之久。后来,由于洞顶岩石的剥落,威胁他们的生存而迁出去了。大约又过了2000多年,洞顶岩石剥落停止了,一群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又住了进来。这些新石器人类留下了红色陶片、磨制与打制的各种石器。而这些已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类型了。

作为长滨文化的主人,有的学者认为就是西海岸的“左镇人”,并说这一文化首先由大陆传入台湾西部,再播迁到东部。现在在西部的台北盆地芝山岩遗址发现了一件砾石砍斫器,它的一面仍留有砾石石皮。

这件石片砍砸器的制作方法与型制,与当地及整个西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石器不同。因此,宋文薰教授认为,这是按长滨文化砾石砍砸器技术传统而制作的一件典型石器,并把它作为长滨文化在西部出现的证据。

“左镇人”与长滨文化的发现,不仅将台湾地方史向前推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并且加深了大陆与台湾同一文化传统(的)认识”。

1973年1月21日《台湾日报》发表题为《台东八仙洞旧石器文化的发现及意义》的报道,认为:长滨文化与周口店出土的旧石器文化甚为相近,“可以看作是大陆旧石器传统向东南发展的一支。因此长滨文化的发现,不但可以把台湾文化史的年代提早了三倍以上,同时也可把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源流关系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