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巫风与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巫风与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文艺产生于劳动。在古代,它们和巫的活动关系密切。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傩即逐鬼驱疫的仪式,也是古老的文艺形式。在楚地,它至今还相当活跃。《顾氏圻州志》记:“楚俗尚鬼,而傩尤甚。圻有七十二家,有清潭保、中潭保、张王、万春等名。”可见此风甚盛。 它介绍制作的情况:“神架雕镂舟霹制如?,刻木为神,或三神,或五、六、七、八神为一架焉。”又介绍了它的活动形式:“行者一人肩架前导,大纛、雉尾、云罕、槊、格泽等旗,曲盖鼓吹如王公。 迎神之家,男女杂拜,蚕桑疾病皆祈问焉。其徒数十,列幢歌舞,非诗非词,长短成句,一唱众和,呜咽哀惋。随设百戏,奉太尉歌跃幢上,主人献酬三,神酢主人,主人再拜。须臾,二蛮奴持绁盘辟,有大狮首尾奋迅而出。奴问狮何来,一人答曰:‘凉州来!’相与西望而泣,作思乡怀土之歌。舞毕,送神,鼓吹偕作。”它描述详尽,实为难得的资料。这种状况,“崇祯末,无复旧观矣。”沔阳县城隍庙曾有三十六个傩面具。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它戴上,并各插两支野鸡毛。 都穿黄棉布对襟短衣,腰系两块黄布

裙,打蓝布裹腿,脚登麻耳芒鞋,手拿黄旗一把,铜锣一面。共分成九队,每队四人,其中一人手执红边白布令旗一面,领头到各家各户,先绕堂屋走一圈,驱鬼逐魔,然后到主人屋中,在家神前拿走利市(红包)。人们称它为“吉祥雀子”,又称“吉雀子”、“急脚子”。在湘鄂西山区,现在还可看到傩舞、傩戏;平原地区已经基本绝迹了。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其实,不仅古代如此,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据湖北民间乐舞普查,它们也常与祭祀有关。江陵约30种舞蹈形式,其中有14种涉及祭祀。鄂西山区约有72种舞蹈形式,其中有34种涉及祭祀。南漳县的端公舞中有“扛神”,表演过程中,要请、敬、拜、送天、地、山、川等方面的神达230多名,包括司命、主将灵官、十二雷神、上清去一、龙虎玄坛等等。所以被称为“脚手动,不离阴阳五行;口念唱,不离天地鬼神。”

南漳位处荆山之中,是楚国的发祥地。这里的巫风源远流长。

有些舞蹈是为了祭祖,表现出原始的生殖崇拜。土家族的祭祀歌舞《毛古氏》,表演者身披茅草,双手抱一人多长的木棍,一端夹在胯下。棍用稻草包着,前端包以红布,俗称“粗鲁棍”,实为生殖器的象征。表演包括“打露水”、“甩火把”等粗野的动作,实为再现某些性行为。从这里既可看到原始的观念,也可看到原始的歌舞艺术。

祭祀的对象不仅是神,还包括死去的人,《国殇》就是祭祀死者的歌舞。楚人对死人的祭祀相当特别,独具特色,那就是以歌代哭,或者是载歌载舞。《隋书?地理志》云:“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执弓箭,绕室而歌,以箭扣弓而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皆同焉。”《黔阳县志》云:“丧家每夜群聚而讴,鼓歌弦唱,彻夜不休”,“筵宴哗然,同于吉事。”《巴东县志》云:“旧俗,殁之夕,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何等热闹,多么欢乐! 所唱的歌通常叫“孝歌”,实际上并无定规,唱的内容很多很杂。坐着唱的叫“坐丧”;绕棺边行边唱的叫“绕丧”;又跳又唱的叫“跳丧”。跳丧的舞蹈动作健美多姿,艺术水平很高。跳丧主要流传在土家族地区。其他汉族地区也有,但多“坐丧”或“绕丧”。

《楚辞》是巫文化的集中、典型反映,也是最杰出的代表作。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种。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祠卑陋,因作九歌之曲。”可以说,九歌就是祭神之歌,和巫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楚人善歌”,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楚巫善歌,或者说巫歌颇多善者。上述大量“引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以《招魂》为例,也许更可以具体说明,这种传统延续至今。长阳民间在“闭殓”时还唱《招魂》:

魂兮悠悠莫向东,东有大海沧鳞龙;

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帆进棺中。

魂兮悠悠莫向南,南有炎峰朱雀拦;

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帆进棺中。

魂兮悠悠莫向西,西有流沙白虎溪;

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帆进棺中。

魂兮悠悠莫向北,北有寒冰玄武穴;

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帆进棺中。

魂兮悠悠莫向中,阴阳相隔势难会;

亡魂去,路不通,随吾华帆进棺中。

它值得注意的是,和《楚辞》一样使用“兮”字;还和《楚辞?招魂》近似:都逐次说到东、西、南、北四条去路,无一能走得通,所以劝他:还是以回来为好。我们如果无法断定,它是《楚辞?招魂》的原型和基础的话,至少也可以说它是那种风俗的余绪吧。千古相传,惊人的相似,这是多么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巫是主要的文化传承人。在后代,巫的本色和职能逐渐淡化,其后继者也不断分化。但他们的各种分支和孑遗,却也往往还在继续传承古老的文化。在荆楚腹地的大洪山地区,流传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叫“贺锣鼓”,有师傅的锣鼓班子,他们除常为祝寿求子,灾驱疫,吉日喜庆演唱以外,也还参加酬神活动,演唱古老的祭祀仪式歌。其中的《养天育地》神话价值很高。它说,浑沌把两颗造水舟放在荷花湖里边。“阴阳二水相配合,这才生出江沽仙。”江沽有奇妙、浪荡两个徒弟,由于不知道大荷叶上的水珠“原是生天根”,浪荡竟把它吞了。于是,江沽“一口咬住浪荡子,尸分五块丢渔洋”,以至长成了五岳。它是解释天地来源的又一种神话,不同于盘古开天地。神话是生活的反映,历史的折射。从其内容看,它只会是盛产莲荷的江汉水乡的产物,就像因为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条大河盛产芦苇。所以,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也和芦苇有关一样,贺锣鼓的传承人们为我们保留下了罕见的古老神话。

巫风和楚文化关系密切。我们在研究楚文化的时候,实在不能不涉及巫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