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政权名。相传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最早称王的酋长为廪君,故又称廪君蛮。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川东一带,势力不断发展。参加过武王伐纣,后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政权,称巴子国。春秋至战国时期,与楚、邓、庸、蜀等国交往频繁,对巴地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前316年,秦灭巴,在当地设置巴郡。汉代,分化很快,部分与汉、濮融合,部分迁居他处。南移到湘西的与当地人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东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作五水蛮。有说在湘西,鄂西的一部分与今土家族有渊源关系。此外,巴又为藏、纳西等族对普米族的称呼。巴人信奉白虎,有人祭风俗,死后用船棺埋葬。善制铜器,有铜剑、铜釜等。乐器有逶于、编钟。所制器物轻而薄,上面常有虎纹。 ①中国古族名及古国名。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川东等地。相传最早居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阳县)一带, 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西扩展到川东。曾参加武王伐纣,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巴地的开发有很大贡献。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灭巴于其地置巴郡。巴人在川境的部分,有人认为即板?蛮,南移到湘西的与“?瓠蛮”杂处,被统称为武陵蛮。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一说巴人在鄂西、湘西的一部分, 土家族与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②藏、纳西等族对普米族的称谓。 基诺族传统民歌的一种体裁。传统民歌的体裁分为“兹”、 “巴”两类,不同体裁的歌有不同的曲调。“巴”类是情歌类,有“巴格勒”(情歌)和“巴什”(殉情歌)。“巴格勒”用排比、对称、隐喻的手法,借自然景物, 含蓄地把青年男女间最纯洁的爱情,真切地表达出来。 “巴什”是描述一对同氏族兄妹相恋,因违反基诺族同姓不婚的习惯法,故不能婚配,两人相约殉情的悲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