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渝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巴渝舞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歌舞。此舞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威武雄壮,铿锵有力,曾是汉宫接待各国宾客的仪仗舞蹈。唐朝时期,此舞被作为庙宇祭祀舞蹈,并列为宫廷清商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舞者减少,歌者增多,歌舞乐均以鼓伴奏。相传,商代末期,土家先民组成“巴蜀之师”,在武王伐纣的队伍中,身披盔甲,高唱战歌,边走边舞,鼓舞士气,振奋军威。周初传入中原,作为军队乐舞。刘邦打败秦军,受封汉王,又启用了这支载歌载舞的军队。据《史记》载:“巴西阆中有渝水,獠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

汉代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属武舞。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招募一批

人(

cóng丛。居住在四川一带少数民族)攻打关中地区。

人勇敢善战,善歌舞,因居巴郡(治今重庆市江北区)渝水(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边,故名“巴渝舞”(见《晋书?乐志上》)。“巴渝舞”粗犷、矫健,以鼓伴奏。据《晋书?乐志》载,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四篇。魏时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时又改“昭武舞”为“宣武舞”,南朝时恢复旧称,隋文帝曾予废止。唐代将“巴渝舞”列入清商乐。“巴渝舞”被宫廷吸收后,主要用于王侯贵族们宴享娱乐。

汉代著名舞蹈。最早来自西南渝水边巴郡(今四川境内)“板?蛮夷”(又叫“

人”)的民间舞蹈。汉高祖刘邦赏识他们勇猛并喜欢其歌舞,后令乐工舞人教习这个舞蹈。在三国和晋代曾改名为《昭武舞》《宣武舞》,此舞在宫廷流传近千年时间。汉代百戏歌舞中有这个舞蹈。四川境内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一带正是古代巴渝舞的发源地。

亦称“俞儿舞”。古代巴人的歌舞。周初传入中原, 作为军队乐舞,汉初盛行。舞者36人,披盔甲,持弩箭,唱巴语歌词。舞典分矛渝、安台、弩渝、行辞四章。原歌词不存, 今有魏晋后的拟作。从汉到唐作为庙堂舞的一部分,为武舞的一种。魏改名为“昭武舞”, 晋改为“宣武舞”,梁恢复原名。唐以后,除诗人陆龟蒙曾加拟作外,不再见于记载。

汉代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由汉高祖收入宫廷,成为歌颂他一统天下“武功”的武舞。刘邦为汉王时,曾征召巴郡渝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宾人为前锋,攻打汉中地区。宾人能歌善舞且性劲勇好武。刘邦见其在军中挥杖擂鼓而舞,称其为“武王代纣之乐”,令乐工学习整理。巴渝舞以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等。魏改名《昭武舞》,晋改名《宣武舞》。并命傅玄重作歌词。内中一段题为短兵篇,生动描绘了集体剑舞的姿容,可见巴渝舞武舞的特点,其词曰“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埘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鹜,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仪”。(见《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刀剑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