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集镇的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集镇的建筑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集镇的形成并不与行政区划相吻合。有些交通便利的村就会形成场镇,而地处偏远的乡政府所在地反而形不成场镇。人们是按照商品流通的渠道,交易的方便性形成集镇。因此,各个场镇的作用复盖面就不完全相同,一般都超出村、乡。在同一村乡中,可能会有不同场镇的复盖面,即是说,人们会去不同的场镇赶场,从而与行政区域发生分离。这主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巴蜀地区大部分是散点式居住,没有村落的中心生活区,因而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就会集中于场镇之中。为了适应这种要求,集镇建筑方式就带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集镇在交通要道上形成。交通越是便利,集镇的规模就越大。这些场镇若在公路边,就会沿公路修建;若是在江边,则沿江修建,形成交易的市场和商店的集中区。而且这些场镇的兴衰与交通的状况密切相关。历史上,长江曾是巴蜀地区的主要通道,江边的市镇十分发达。随着其他运输工具的发展,河道的阻塞,水运开始衰落,一些集镇也就开始冷落,岷江流域的集镇更明显。这种以街为市的集镇特征十分明显。 其次,集镇的商业用房十分普遍。一般都是穿斗式木结构房屋。这种建筑开间比较大,适用于多种商业用房。临街面是可以拆下的木板门面,只要把全部木板拆开,就成了全部敞开的商店。巴蜀地区气候温暖,所以冬季商店也是敞开的。这种建筑既可以用于茶馆、饮食店,也可以用于日杂商店,百货店。商店的多少反映了集镇的规模。小型场镇只有一条街道,几家商店,而大型乡镇则有几条街道,商店也较多。集镇的这种服务中心的性质,使得赶场之日十分热闹。 再次,集镇也是农村贸易的集中地区。每逢赶场日,集镇辐射区内的农户携带自己的农产品来出售,同时购买需要的商品,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员集中和疏散的方便。尽管许多场镇只有一条街道,但进出这条街道的通道却有多条,有利于赶场人进出。 最后,场镇除住房、商店外,还有其它设施,如行政机关、娱乐场所、交易市场等等。尽管有些场镇小到仅有一条街,仍有上述设施。这是与非场镇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明显区别。后者基本上只有住房和办公用房,很少见到商业服务建筑。 巴蜀集镇的建筑各有特色。总体设计和建筑都较独特的是犍为县罗城镇。罗城镇本是一个小镇,水路、陆路运输都不发达,现存的罗城镇船形建筑始建于明代。全镇的房屋联成一体,前后两端有门楼,中间高耸而立的是镇上的戏台,两端屋檐略跷,就像一只搁于陆地上的大船。船形建筑两边都是商店、饭店,店前街道有遮雨的长廊。长廊很宽,摆摊设点后,行人还可以顺畅通行。戏台前有一宽敞的院坝,可供观众站立观看。整体设计十分巧妙、紧凑,充分考虑到了赶场时节,人们交易、娱乐活动的方便。 罗城镇为什么要修成船形建筑,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罗城镇缺少水源,影响了城镇的发展和兴旺。修建船形建筑,是希望用船引来水。实际情况也如此,罗城镇周围并无大河,全镇水源十分紧张。直到解放后,修建了罗城水库,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饮水、用水问题。也有人认为,罗城镇的船形建筑是体现了“同舟共济”观念,它体现罗城镇居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社会意识。这是偏远小镇生存的条件之一。无论船形建筑反映了何种意识,罗城镇的总体建筑规划体现了建筑设计上的文化特征,是巴蜀建筑的代表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