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饮酒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饮酒习俗分类:【地域文化】 巴蜀居民在饮酒的习俗上与中原地区并无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像行酒令,宴席敬酒等细节上,更是极为相似。然而,巴蜀居民的饮酒习俗最具特色的,就是饮酒的活动极为普遍。凡客人登门,主人往往要炒菜摆酒,以示热情欢迎。邀请他人来作客,不说是“请客”,而是说“请吃酒”。去别人家作客,说成“吃酒”。日常饮酒已成为巴蜀居民的习惯。 巴蜀居民的日常饮酒,在长时间的演变之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礼仪。每年春节之后,巴蜀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把这种串门专门称之为“喝春酒”。在插秧季节到来时,各家均要择日摆下酒席,请帮忙插秧的众人喝一席“插秧酒”。这不仅有酬谢他人之意,也有祈求秧苗茁壮之意。到五月端阳,全家老少都要喝上一口“驱邪酒”,防止疾病,驱赶邪气。到每年八九月份,夏收开始时,各家又纷纷摆出“开镰酒”,以庆贺收获季节的到来。经过十余天的辛勤劳动,全部收割完后,各家又摆出“收镰酒”。等各种粮食全部收获完毕,秋收大忙时节结束时,又摆出了“丰收酒”,在畅饮之中庆祝一年的劳动成果安然入库。大年三十,则喝“团年酒”。但是,团年酒不能喝光了,总要留下一壶,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当新年钟声响起之时,每人都要喝上一口“守岁酒”。至于过生日时喝“寿酒”,新娘离开娘家时喝“送亲酒”,到了婆家又喝“结婚酒”,孩子满月时喝“满月酒”,则更是日常的饮酒习俗。在巴蜀居民中,有许许多多饮酒的名目,似乎巴蜀居民总愿意找到众多的理由去喝酒,以满足自己的豪饮欲望。 成都游宴的奢侈,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每年二月中旬,太守在成都大慈寺内摆下宴席,宴请百官,与民同乐,揭开了一年一度的游宴序幕。成都的酒店、小吃、各种商品纷纷到此摆摊设点,戏曲杂技则登台献艺。夜以继日的游宴,一直要持续到三月中旬。这一个月成为酒家的黄金季节,销售量最大。一个月之后,四月十九日又是浣花佑圣夫人的诞辰之日。成都和近郊的百姓涌向浣花溪畔。前后几天,河边结棚数里,酒棚林立。人们坐在酒棚之中,一边畅饮美酒,一边观看水上的彩船戏剧,龙舟竞渡,盛况空前,成为成都地区特有的节日。这时,酒的销量也激增。 巴蜀地区的饮酒习俗也深受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宜宾地区是古代的?道,许多少数民族在此居住过。僚人迁入巴蜀,首先就进入?道,然后才到达川西平原,给巴蜀带来了大量的僚人习俗。僚人不仅喜爱饮酒,而且崇尚酒。僚人以酒祭神,击鼓饮酒的习俗在宜宾地区始终保持下来。在《黔中曲》中描绘道:“斗大山城景物熙,风风雨雨竹王祠,迎神一曲鸣铜鼓,窨酒满斟倒接 。”僚人在祭祀之后,将酒洒于铜鼓之上,一边击鼓歌舞,一边开怀痛饮。宜宾成为酒乡,很难说与这种饮酒习俗无关。彝族是宜宾地区边缘山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也善酿酒,并在民族传说中有酒神,称之为“努未”和“宜伦”。彝族酿制的一种酒称为咂酒。酿制时,先把青稞、玉米、小麦煮透,晾干,拌上酒曲,盛于陶罐之中。然后用稀泥将坛口密封,放置十几天,经过坛内发酵即成。喝时将坛口揭开,在坛内插入数支竹管,再往坛内注水。就用竹管吸饮,边饮边加水,直到没有酒味为止。彝族在重大节日,家庭喜宴上,常喝咂酒。据说,宜宾五粮液的早期配料就曾借鉴了咂酒的配料。当这种饮酒方式传入到成都,产生了芦酒。其酿造、饮酒方式都极为相似,只是饮芦酒用芦管,咂酒用竹管。 宋代宜宾地区的马湖蛮流行一种舞蹈,称为“醉芦笙”。这是一种双人舞。一人吹芦笙,另一人则手捧酒葫芦,边跳边喝酒。吹芦笙的不时也喝上几口。跳一段时间后,两人又相互交换,直到葫芦里的酒喝完为止。两人退场之后,另外两人又上场。这种舞蹈反映了马湖蛮的饮酒习俗。直到现在,宜宾屏山县尚有“醉芦笙”的民间舞蹈流传,只是已不真正喝酒,而只是佯作喝酒状。宜宾地区能成为酒乡,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由于巴蜀酒大多数是高度数白酒,特别是一些名酒,酒香味醇,度数又高,稍不节制,则会酩酊大醉。所以,巴蜀饮酒提倡文饮。即用小酒杯饮酒。一般以二钱装的瓷杯为上品,俗称牛眼小杯。似武松三碗不过岗的大碗狂饮,在巴蜀地区较为少见。传说,成都祥盛元商家用全兴酒宴请同行,席间全是牛眼小杯。其中有人嘲笑主人吝啬,佯作呜咽状。主人问及原因,回答说,家父因误食牛眼小杯而身亡,见杯生情,不免泪下。主人解释说,饮酒应细斟雅酌,如果大碗倾倒,则不是品尝美酒而是牛饮。一席话出,满座皆笑。可是小杯文饮乃巴蜀饮酒之风尚。在巴蜀地区,大碗狂饮并不被视为豪放,而被认为是粗野之举。巴蜀地区,路边常见小酒店,每当黄昏降临,则有酒客入座,炒一盘川菜,打二两白酒,用牛眼小杯,慢饮细嚼。这构成了巴蜀居民的一种乐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