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市声悠悠唤客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市声悠悠唤客来

分类:【风俗文化】

市声即叫卖声,是小本经纪人自作广告的一种形式。市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声的,即直接吆喝或以物代声,属听觉市声。一类是无声的各种招牌、标记等,属视觉市声。从形式上看又可分为流动的,如沿街串巷的小本经商人,一种是固定的,如小摊贩、商店等。市声受地区的限制,同一种货物,由于所在的地区不同,又为了招徕顾客,市声大都比较宏亮、悠扬。也有的粗声细说。顾客可以从市声中辨别是卖什么货?货主是谁?决定买还是卖,或者出来观察行情。

山东日照市市声,当前大都属听觉和视觉类的。如定点市声:卖羊肉面的,掌锅的师傅喊:“热羊肉面来――”,小伙计接喊:“里边请――”。当顾客入座后,喊:“羊肉面两碗――”,“好来――”“羊肉面两碗――”。属对喊的市声。

在50年代卖针者,一手托一块长方形木板一手拿数根钢针喊:“大半大针给老太太用,二半大针给媳妇用,麦芒针给姑娘绣花用。再搭上两根,再送上两根,还是两毛钱。”将针用力一摔,均匀地钉在木板上。

卖五香粉的,一边推小磨一边唱:“五香粉味道全,一包三毛用半年。卖的卖,捎的捎,全家老小都夸奖”。卖粘糕、面包、冰棍的等推着小车或自行车,边走边喊:“粘糕――来,红枣粘糕。”“冰棍――两毛的五分。”卖豆腐的喊:“热豆――腐。”卖油条的喊:“香油果子――风脆。”卖糖葫芦的喊:“糖蘸――”。近几年商品意识增强,服务性的小手工业者特别多,不管城市乡村,到处可以听到:“修伞――补雨衣。”“扎莞子修簸箕――”“拿来头夫(发)――换洋针。”

卖油条的则敲小铜锣。当地流传一首童歌:“卖油条的敲当当,您婆婆死在官庄上。”货郎则用小铜锣、小皮鼓固定在一根棍上,一摇便发出鼓锣声。

无声市声如解放前有自卖自身的,头上插一棵草老鸦(草结),有买者付钱即可领走。在农村,自家的农活干完了,想出去挣几个钱,当地叫做功夫。扛一件生产工具,到街市适当位置一站,不用说话,有需雇工者,领去干活,管你吃,临走还付给你一定的工钱。招牌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市声,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如春来茶馆、如意小吃部、新新理发店、盛华百货商店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声从内容上增多,形式上翻新。当今市面上用电声器、扩大机、彩色灯泡等形式。如卖老鼠药的,用扩音器喊:“老鼠药,老鼠药,三毛钱一包,五毛钱两包,不药鸡,光药鼠,药死一窝,带死一窝。还有一窝药得不动弹。下一集你再来,捎几个老鼠尾巴,我再送你一包。”经这么一吆喝,买的特别多。

当今社会,由于宣传工具的发达,在正常的节目中,也播放、刊登各种广告。它文图并茂,特别是电视文艺广告,静动结合,加上播音员的解说,有声有色。它是货主借用国家的宣传工具进行推销产品的,是一举三得的市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