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莱希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莱希特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剧作家、诗人。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先学习哲学后改学医学。1918年在战地医院护理伤员,他进步的政治态度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获得士兵的信赖,十一月革命时曾被选为当地士兵委员会成员。1922年发表剧本《夜半鼓声》,获得好评,后任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顾问。1926年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流亡国外,在丹麦住了6年,后来又去苏联和美国。1948年回到柏林,领导“柏林剧团”,实践自己的戏剧理论。他初期创作以诗歌为主,著名诗篇有《一个工人读书时的疑问》、《赞美学习》、《赞美党》、《赞美共产主义》、《士兵的妻子得到了什么?》等,他的一些重要诗歌后来收在诗集《一百首》中。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讽刺性;选材精辟,形象深刻,发人深思。在形式上受民歌影响,大都为可以咏唱的歌词,语言简洁清晰,工人、农民都能读懂。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很多,20年代至30年代初致力于“教育剧”创作。《三分钱歌剧》从生活的底层、乞丐阶层的角度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的人际关系。《例外与常规》通过旅行中的普通故事,揭露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事实。根据高尔基小说《母亲》改编的剧本,突出了对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批判和反战的主题。流亡时期是他戏剧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剧作。就体裁形式而言,《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公社的日子》是历史剧;《阿尔图罗?魏的有限发迹》、《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是寓意剧;《潘第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是大众剧。这些剧本题材广泛,人物多样,揭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例如《伽利略传》反映了在科学时代里,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的斗争,提出了科学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问题。《四川好人》以中国为背景,描写一个名叫沈黛的妓女欲为善而不可得的故事,表现了人的善良性格和行为不能见容于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不是按一般的戏剧理论写的,而是按照他自己的“叙事剧”(一译“史诗剧”)理论写的。这是20世纪中叶戏剧创作上的一种独特理论,其核心是“间离效果”(或译“陌生化方法”);与此相适应的是许多情节故意夸大,矛盾冲突复杂,舞台设计和道具别开生面。对演员的要求也与众不同。他主张演员不必完全“化身”为剧中人物,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某个角色。所谓“间离”,就是使观众在看戏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理智,不要由于演员的逼真演出而陷入感情的波澜里而不能自拔;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有批判能力,才能受到教育,才能对戏中的角色和戏剧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判断。这是一种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完全对立的戏剧理论,而布莱希特早在30年代就对中国的京剧表示过浓厚的兴趣。他的论著很多,1957年柏林出版了《戏剧论著》七卷集,其中《戏剧小工具篇》最有代表性。他开辟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是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