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①师氏简称。《周礼》师氏为教国子之官,并率其属守卫宫门。②乐官之称。春秋时国君宫中专设乐官,称为师、太师或舞师。③太师简称。详见“太师”。④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商代有3师,西周有6师,成周8师、殷8师。《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郑玄注:“师,2500人。”历代沿其制,人数多少不一。后泛称军队为师。

①周代太师的省称,辅佐周王。《书?召?》:“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②周代教民之官“师氏”的省称。《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师,以贤得民。”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谓诸侯以下立教学之官为师氏,有以三德三行使学子归之,故云以贤得民。民则学子是也。”③周代乐官亦称师。《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杜预注:“师,乐师也。”乐官之长称大师,乐官之佐称少师。《史记?殷本纪》:“周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④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郑玄注:“师,二千五百人。军,万二千五百人。”每师的军事长官亦称为师。《左传?成公十八年》:“旅不?师。”杜预注:“师,二千五百人之帅也。”

“师”字原义为军队屯聚处。后泛指军队,商武乙时师成为军队编制单位。商国家军队称王师,各诸侯国的氏族军队,在师前冠以某国名。商王师按习惯,分左、中、右部置称三师。其规模,说法不一,从1万到100万,一般认为每师约为3000人。多数为步兵。西周国家常备军的最高编制单位也是师。有宗周(西)六师,殷(东)八师,成周八师,共二十二个师,每师亦为3000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教师。向人传授知识、技能者,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由于中国教育深受儒学“师道尊严”之说的影响,古代教师有着极高地位。儒家伦理观为“天地君亲师”,把师排在亲的后边视为人伦纲常。因此,学徒弟子皆将教师尊以为“老”,并“以父事之”,故旧时常称己师为“师父”,或“老师”。古时官学的教师皆为朝廷命官,并有较高的品级,其官名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博士、祭酒、教授、助教、直讲、学正、文学、山长等,虽也被门生弟子称作“恩师”,但有些并非真正授过学业,而且这些学官常参与政事,因此上述官名应在官职之列,不纯属一般教师。

①泛称军队。《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②商?西周的军队编制单位,每师二千五百人。③春秋时鲁国的太师称师。《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杨伯峻注:“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名挚。”④战国时齐国军队中设置,相当于后世军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⑤乐师。《论语?卫灵公》:“师冕见。”杨伯峻注:“师,乐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