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伯熊与茶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常伯熊与茶道

分类:【地域文化】

陆羽 《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均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世界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的史料。陆羽,字鸿渐,唐复州竟陵 (今湖北天门县)人。与陆羽同时代的安徽常伯熊在茶文化方面亦有杰出贡献。

据唐代封演所撰《封氏见闻记》卷六“饮茶”记载: “楚人陆鸿渐 (即陆羽) 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 (十,一作七) 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新唐书?陆羽传》亦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器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封氏闻见记》 为唐人著作,约成书于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封演与陆羽、常伯熊、李季卿可视为同时代人;《新唐书》属于正史,因此以上两段记载,比较可信。

以上资料表明:其一,李季卿至临淮县馆,才见到常伯熊,并请伯熊表演了煎茶技艺,常伯熊应为淮临县一带人,故乾隆《泗州志?人物志》记载: “唐常伯熊,泗人,因陆羽《茶经》复广其论,龙团、雀舌名天下”,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中有关常伯熊的记载与 《泗州志》 同; 其二,常伯熊善煮茶,且饮茶成癖,曾对陆羽 《茶经》“广润色之” 或 “复广著茶之功”,可见常伯熊亦有增广 《茶经》 之类的著作,可惜没有留下来; 其三,唐代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是与陆羽和常伯熊的倡导分不开的;而就烹茶和茶道而论,常伯熊似乎比陆羽更胜一筹,他 “衣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有板有眼、非常娴熟,令 “左右刮目”相看。御史大夫李季卿也为其折服而以礼相待。这与李季卿对陆羽烹茶技艺“心鄙之”或“不为礼”,以至陆羽感到羞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茶道大行后,除王公相士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外,饮茶在文人墨客中也是一种时尚。他们“或吟诗一章,于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长兴集》卷七,“咏意”)“或饮一鸥茶,或吟两句诗,内无忧患通,外无职役霸。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长兴集》卷六,“首复病间”)有唐一代著名诗人柳宗元、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庐仝、杜牧等留下了大量有关茶的诗篇,其中白居易《长兴集》中有关茶的诗篇就有50多首。唐人薛能(公元?―880) 还写过一首《谢刘相公寄天柱茶》诗,内有“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而维扬” 的诗句。这些吟咏,既反映了饮茶习俗的普及,也为茶文化增添了新的意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