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常服分类:【传统文化】 平日穿的戎服。《诗?小雅?六月》:“四牡筚筚,载是常服。”郑玄笺:“戎车之常服,韦弁服也。”朱熹《集传》:“戎事之常服,以 韦为弁。”常服之规定各代不尽同。唐制:“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以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旧唐书?舆服志》)后通称日常所穿便衣为常服,与礼服相对。隋、唐时常服以服色定等级,后世沿袭。明代常服用补子分别品级。 又称宴服。天子、百官、后妃、命妇在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从隋唐开始天子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靴作常服。按照所穿服装的颜色和所系革带带?的用料以及百官所佩鱼符的不同来区别等级。天子用赭黄或赤黄色袍,带用玉制成,为十三?。 三品以上用紫色袍,带用金玉,十三?。五品以上用绯色, 金带?。七品以上用绿袍,银带九?。八、九品用青色,媛石带九?。天子带用红?,臣子只能用黑?。隋唐时代常服以颜色分高下,实际上是沿用北朝的 “品色衣” 的作法。从唐武德年间开始天子常服只用黄袍和衫,“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宋代天子也以黄袍为常服, 带用九玉?, 余下官员虽与隋唐略有出入,但基本制度是相同的。与宋同时代的辽、金两朝也沿用了隋唐时代的常服。明代天子改用盘领窄袖袍为常服,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衣色仍为黄色。百官常服头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天子腰束金玉琥珀带,足着皮靴,前后及二肩各有金织的盘龙纹样。百官一品用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以 “补子”的纹章分别品级。清代天子的常服有冠、袍、褂、带四部分。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的规定。后妃、命妇的常服,宋明之间是头戴凤冠或花钗冠,身着真红大袖衣,红罗长裙,红罗背子。只是霞帔宋代用红色,明代用深青色。身份品级根据冠饰和霞帔上的花纹区别。清代后妃常服有龙凤呈祥袍、彩凤双飞袍、丹凤朝阳袍、百蝶袍等。 清康熙皇帝常服像 又称“燕服”。清代满族服饰。包括褂、袍、带等。褂罩袍外,为无领平袖,对襟,袖长过肘,衣长过膝,左右开衩,因季节不同而分棉、夹、纱、裘。袍为大襟长袍,马蹄袖,袖长盖手,宗室四开衩,其余两开衩,除不施彩章、平民不用黄色外,其余衣饰花纹随所用。官员常服带与吉服带同,平民常服带除不能用黄、红色外,其余随意。常服除闲居时穿用外,斋戒、素服期、日食和月食之日也穿用。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时也可穿用。 指平常穿用的服装,在熟人间或一般社交场合中,常服可以自由地穿用。 安徽的男式常服,明代以前的徽州地区居民,均自织苎布为衣,多为蓝、白、黑三色,长期不变。清末至民初,穿短装对襟衣(开边襟,男左女右),钉布纽扣,有时加系布腰带;褶腰无门襟便裤、夹袄,也有上衣。富裕人家多穿长衫长裤,丝绸长袍。冬季则穿毛料夹袍,外罩黑色花缎马褂,后马褂改为黑缎背心套穿。早期是马蹄袖口,后期是平袖马蹬子或大襟马褂。20世纪30年代起,富裕人家在炎夏着白色纺绸或漂白细麻纱长衫,或着黑色香云纱衣裤。冬季穿棉袍或皮袍,穿衩裤,吊在裤带上,裤脚用宽带扎紧。里面着白短褂,褂袖稍长,可反扎袖口。春秋加夹袄。皖北地区穿衣讲究“男不露脐”,夏季上身穿对襟褂或无袖汗衫,下身穿短裤或裤头(又称裤衩);冬季穿对襟布衫,外穿大襟长袄或短袄(俗称“撅屁股袄”)。贫苦百姓穿长袍时一般不扣纽扣,只系上一根腰带,掩怀后紧勒腰带,干活时将前后襟提起来扎在腰带上。皖北、皖西一带,部分贫苦农民冬季衣不沾棉,有的披上破烂的百衲衣,甚至披着破麻包烤柴火过冬。皖中、皖南地区,一般都穿对襟短褂,一把掳白布腰长裤,以白布带或麻绳束腰。夏季穿白色对襟衫或汗衫,贫苦人家则上身打赤膊,披上五尺长的单幅披巾,以遮阳光,擦汗水。秋季套穿对襟夹袄。冬、春季套穿对襟棉袄,并套深色罩衣。宣城一带,冬季有着套裤(又称“马裤”)的,为无腰、无腹、无臀,仅有两只不相连的裤管。有公职的人员以制服为常服,或间穿西装。翻领四个口袋的中山装,以城镇中青年穿的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灰布军服和列宁服风行一时,机关干部、文教人员,都以穿灰色或蓝色制服为常服。西装、长袍、长褂等已基本绝迹。制服以后普及到农村中的青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流行军服,大部分人以黄军服为常服。7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开放,服装的款式有了很大的革新。随着服装工业的发展,大批统一的着装在城乡各地销售,冲击了农村的个体裁缝业,城乡的着装也逐渐趋于一致。西装、夹克衫、猎装、运动服、中山装、工人装、牛仔装等都流行。夏季是长短花衬衫、翻领衫、T恤衫;冬季是羽绒衫、滑雪衫、皮夹克、驼毛袄、长短呢大衣、风雪大衣等等。裤子有西装裤、喇叭裤、直筒裤、牛仔裤等。 安徽的女式常服,清末民初多为大襟上衣,有的腰系拖地长裙。名门闺秀则穿高领、大襟、宽袖上衣,下着长裙。民国时期,妇女服装一般都是右开襟纽扣褂和大腰裤,老年褂长至臀下,中青年穿短褂。穿衣讲究“女不露皮”。夏季穿单褂,多为蓝、白、藕荷色。出门做客的“礼服”,往往买龙头细布制作,式样肥大,既可单穿,又可作罩衫使用。春秋季夹袄多为织贡呢制作,棉袄多为“洋布”做面料,家织布衬里。富裕之家则用华丝葛、线春、丝绨等丝织料做面,用驼绒布做里,衣领、袖口绣上花纹、云纹,谓之为花边褂或花边袄。女裤一般都肥大,冬天是棉裤或夹裤,富裕之家妇女外边还加裙子,花式多样,有“凤尾”式,即以布料裁剪成条形,两旁绣花,镶金边,碎?成裙,谓之“凤尾”。也有将整块布料折成细道,谓“百褶裙”,颜色多样,有珠红、泥金、炭灰、高粱红、樱桃红等等。冬天穿夹裙。安庆怀宁一带,妇女家居服为满襟上衣,抄腰裤,绣花鞋,上衣较宽大。未婚女子上衣,长及膝盖,已婚女子的稍短。领口、袖口、襟边和下摆,用不同于衣料颜色的布条镶边,称之“滚镶”。滚镶有两道,外面一道用宽布条,里面一道用细布条。又有“大滚镶”、“小滚镶”之别。小滚镶布条的宽度只有大滚镶布条宽度的一半。年轻女子穿小滚镶,中老年妇女穿大滚镶。城市妇女常穿旗袍,外加背心或短外套。旗袍有单、夹、棉、皮毛之分,料质有布、丝、绸、缎、毛料之别。衣袖有长至手背、中至手肘、短至肩胛部的,以气候冷暖而定。20世纪40年代后期,曾时兴长及齐膝、袖口齐肩、领高1~1.5厘米的“二五旗袍”。其手工细致精巧,定用滚、镶、嵌、盘等技巧,式样不断翻新,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女学生装为大襟衣和过膝短裙。未婚女子夏季多穿白褂黑裙;春秋多穿淡红、天蓝、碧绿等衬衣,套长裤或裙子;冬天则穿黑、蓝色呢褂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女式常服除沿袭民国期间的穿着外,也曾流行过列宁装。之后,女式常服式样单一,绝大多数为外穿两用衫,内着衬衣,颜色也多为蓝、黑两种。“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禁穿裙子,常服与男式相似,特别是年轻一族,均着黄军服。80年代始,女式服装开始多样化,有西装、拉链衫、夹克衫、毛线衫等。毛线衫大多自编,有梭织、什织、棒针织等各色各式的羊毛衫。下装有百褶裙、三角裙、燕尾裙、西装裙、喇叭裙、超短裙、连衣裙等。夏季穿长、短袖衫,蝙蝠衫等;冬季穿长短呢大衣、风雪衣、滑雪衫、皮夹克等。服装设计讲究精致美观、新颖、多色彩、多装饰,前胸各种织花更显其魅力。领子有翻领、V形领、立领、方领、尖领、圆领等。口袋有四方袋、六角袋、双切线贴袋等。还有装饰性的,以毛线编织的衣领、袖口、下摆边;用皮革接胸、贴袋。 安徽的儿童服装,婴儿衣服一律用棉布,且不缝边,上身为圆领和尚服,前胸及腹部系兜肚布。安庆一带,称婴儿衣服为“毛衽衣”,下身是开裆裤。视季节不同,分单、夹、棉三类。 俗话说:“七开裆,八补裆。”一般七龄前的儿童,多穿开裆裤。皖南、皖中地区农村习俗,儿童小时的衣服大襟向左开,叫“左襟衣”,谓可辟邪。六龄时,由外婆家做对襟或右襟衣送来,并举办家庆祝贺。独生子家庭,有穿“和尚衣”或“百衲衣”之俗,视为金贵。和尚衣仿如佛教徒的服装式样;百衲衣是化缘来的亲邻给的由杂碎布料拼制而成,俗信可避凶趋吉。春天的童装上,肩头钉两块红绿布,缝入七粒黄豆,防出天花。每年端午节要给小孩戴绣有虎、蛇、蟾、蝎、蜈蚣图案的肚兜。富裕家庭,儿童也穿长袍马褂,面料色泽鲜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儿童服装无大变化。60年代始,随着土布的逐渐消绝以及服装工业的发展,童装的式样有了较大的革新,衣服质料也逐渐走向高档,城乡之间儿童服装的差别也日趋缩小。80年代起,童装夏季有短衫衣、短衫裤、连衣裙、仿各种式样的军装等;春秋季有毛线或开司米编织的连衣裤、连衫裙、针织短衣裤、牛仔衣裙等;冬季有羽绒衫、编织的短大衣、丝绸驼毛披风、皮夹克等。衣裤上一般都绣有不同的图案,质料轻巧保暖,尤其是女孩的服装,做工精美,色彩斑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