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幞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幞头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本称巾,亦称折,晋、宋时称幕后。相传北周时,“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幞头,逐日就头裹之,”最初幞头系黑色绢罗包头帕。北周时,为便于武事,加长四脚。前二脚包前额向后系于脑,并压住后二脚;后二脚自压处向上翻折,向前系于发髻前。隋代始于幞头下加巾子。加巾子幞头又称军容头,贵贱通服。 又名“姨头”、“折上巾”。是一种包头的帛巾。幅巾早在东汉时已经开始流行,到北周皇帝时,将幅巾进行加工,“裁出脚,后幞发”,于是出现了“幞头”。它的形制为:四角皆成带状,通常以“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由于另外两角反曲折上系结于顶,故其又被称为“折上巾”。隋时,又有不同形制,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或至颈,或过肩。到中唐时,两脚缩短,下垂至肩者渐少,有的还将两脚反折向上,插入脑后的结内。由于此时幞头的两脚都用轻薄柔软的布料制成,故被称为“软脚幞头”。中唐以后,幞头的两脚形制又发生变化,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富有弹性。到宋代,又出现了“弓脚幞头”和“卷脚幞头”,清时则有“展脚幞头”和“交脚幞头”等。不过从宋代开始,幞头已经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演变成了帽子。 或称“折上巾”、“四带巾”。亦为裹发巾的一种。《新唐书?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因其最先用全幅皂巾(黑帛)向后幞发,俗称为“幞头”。唐式幞头,用黑色纱罗作成,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倾,前系二条大带,后二角亦作二条小带,将前二大带抹过额而系于脑后,复将后二小带向前结之于前额。 根据记载,幞头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初用全幅黑帛从额上向后裹发;北周时加上四带;唐武德以来,开始加巾子,后来以其软,遂以木头在额前衬起山子。幞头式样由软式前倾演变到硬式略见方摺,开始于中唐宦官鱼朝恩,他以一山形的桐木安于髻上方,再行裹巾。幞头的四带、大小、长短和上下位置常有变化,在宫廷有长脚罗幞头,乐舞伎和农民所戴有额上两折上举的“折上巾”。自唐中叶以后,一些皇帝对幞头进行改制,其下垂两脚,有些成圆形,有的加阔垂翅,用铁丝为骨向上翘起。到了五代,帝王一般裹朝天幞头,二翅上翘,也有翘上而反折于下,有的作圆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开始出现了以漆纱为帽胎,两脚左右横直。 到了宋代,幞头帽胎全用漆纱做成,完全脱离了巾帕形式,软翅变成了硬翅,有“直脚”、“曲脚”、“交脚”等。制度规定百官公服幞头,概用直脚,仆从、公差、身份低下的乐人,则用交脚和曲脚。宋代幞头已不限于黑色,在喜庆宴会也可用些鲜艳的色彩,有的用金色丝线盘制成各种花样,叫“生色销金花样幞头”。 又名 “四脚”、“折上巾”。本是男子包头用的一种软巾,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帽子。幞头来源于汉未魏晋时期盛行一时的幅巾。南朝北周武帝时,在方形的幅巾四角加四根带子,包头时把巾覆盖在头上,前面两根长带从额前系于脑后,多余的部分像两根飘带一样垂于脑后,叫做“两脚”,后面的两根小带则绕髻而束,系于头顶的发髻前面,此即是后代盛行一时幞头的初形。不过此时不论百官,还是天子,仍然仅仅将其作为余暇、私居之服。此时的幞头多用黑缯制作,故称作“软脚幞头”。隋唐时代,幞头开始盛行,这时的幞头改用黑纱制作,而且成为男子的一般首服。从隋初开始,幞头内开始加衬物,其形状也就变得更为规整。隋所用的衬物,是以桐木做成的,里外涂漆,覆盖在发髻之上,称作 “巾子”。此时由于有了硬衬,幞头的形状开始变得多样化了。有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开元内样等等。中唐以后幞头的两脚又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的软角改用铜、铁丝等做成骨架,外敷罗纱,涂漆,形状或圆或宽,像两个硬翅一样微微上翘,富有弹性,称作“硬脚幞头”,但这种硬脚幞头是皇帝专用的,一般官员和百姓仍只能戴软脚幞头。唐末藩镇割据,许多藩将都越制戴硬脚幞头,硬脚开始进入民间。唐末农民起义,使得大唐王朝风雨飘摇,宦官宫娥们来不及每天对镜装裹,故改用纸绢为衬里,以铁丝做成框架,制成固定的幞头,这样穿戴方便,随时可用。此时幞头的两脚已渐平展,称作 “展脚”,束于髻前的两小带早已消失。天子所戴的幞头为两脚上翘,称作 “翘脚幞头”,百官朝见天子时,必先垂两脚,然后才能觐见天子。五代的幞头仍然以巾为之,天子多用 “朝天幞头”,也即 “翘脚幞头”。宋代的幞头已成男子的重要首服,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除重大节日戴冠冕外,平时都要戴幞头。幞头也是平民百姓的主要首服。宋代的幞头,已完全脱离巾帕的形式,而演变成为一种形式固定的冠帽。开始时废除巾子,而改由藤或草编的里子为内衬,外面包裹涂漆的黑纱。后来作为帽胎的漆纱已变得非常坚固,因此也就去掉了藤里,称作“漆纱幞头”。幞头的两脚也改用铜铁丝,琴弦或竹篾作骨架,外加纱、漆,弯成不同形状,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官员上朝所戴的为直脚幞头,两脚平展长至尺余,据说可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有碍朝议。公差皂隶,多用交脚、局脚和一种圆顶软脚的幞头。仪卫、歌乐、杂职等,多戴高脚、卷脚、银叶弓脚幞头等等。宋代不仅有黑色幞头,喜庆宴会还可用色彩鲜艳金线盘花的 “生色销金花样幞头”。辽、金之际,幞头仍然盛行,天子、百官都戴用纯纱幞头。元代官员的公服也是幞头,形制与宋代展脚幞头相同。百姓的幞头,则与唐代的巾相像,脑后下垂两只弯头长脚,呈八字型。明代仍服纯纱幞头,天子用为常服冠,百官则用为公服冠,两边展脚长至一尺二寸。每日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及重大朝会时服之。 隋代幞头 亦名“折上巾”。古代的一种头巾。起源于北齐,定型于唐初。至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帝王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须服冠冕外,其他场合多戴幞头。民间士庶在礼仪场合或平时亦戴用。故其既是官服,又是便服,在各阶层中广泛使用。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当时一些大城市的街市上,皆有幞头出售,有些人还以修理幞头为业。宋代幞头的制作较前复杂,系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其后又伸出两脚(翅),以铁丝、琴弦或竹篾为骨,弯制成各种不同形状。因其内胎颇为坚固,故已完全脱离巾帕形式,成为一种帽子。宋代幞头样式亦极繁多,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幞头……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其顶有方、圆之别,其巾折势又有敛、偃、平直之分。各式幞头均视戴用者身份不同而有一定之规。宋代服制规定,百官公服皆用幞头,其制多为直脚,初期尚短,后逐渐加长,状如直尺。此外,还有卷脚幞头、向后曲折幞头、宫花幞头、高脚幞头、牛耳幞头、银叶弓脚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软脚幞头、一脚指天一脚卷曲幞头等样式,这类幞头大多为仪卫、歌乐及杂职吏役者所戴用。宋代幞头除文献有所记载外,画迹中亦多有反映。 原本为一种裹头的方巾,后周武帝所制。裁幅巾出四脚以幞头,故名,见《广韵》。《唐书?舆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后来形制固定。变成一种帽子。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幞头的制作方法是:“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干后,“去其藤里”而成。这种定型幞头,前部隆起,后部两脚变成不同形式的帽翅,有:软脚幞头、硬脚幞头、翘脚幞头、展脚幞头等名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幞头),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曲)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从存世图像看,官宦多用直脚幞头,仆从、公差、乐人多用交脚、局(曲)脚幞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