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干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干栏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住房形式。亦称麻栏。亦写作干兰。源于古越人居屋。多以竹木为楼,上住人,下养畜。《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兰。”又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僮人“居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今壮、傣、布衣、侗、水等族居住形式,尚存此风。 亦称“麻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流行于我国南部及西南等地的瑶、壮、京、高山、苗、侗、水、布依、土家、傣、基诺、独龙、崩龙、拉祜、布朗、景颇、佤、普米、傈僳等少数民族中。它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一种是土木结构。纯木结构多建于土地,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最为典型。竹楼分上下两层,底层用竖立的木桩为底架,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或竹板,再在这个基础上立柱架梁建屋,屋顶呈人字形,上盖茅草、杉树皮或瓦片,屋壁剖竹围编,通风很好。竹楼一端设楼梯,楼梯口是阳台。楼上住人,楼上无遮栏,多用来养牲口或置放杂物农具。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我国西南地区普米族的“木楞房子”、拉祜族的“掌楼”,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房”也是干栏居室的一种。干栏式建筑与南方的气候环境、建筑材料有关。南方炎热多雨,虫蛇啃咬,这种建筑形式,使居室脱脑地面,具有防潮、安全、凉爽等优点,所以这种古越人的居住习俗能延续至今。干栏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继承和发展,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大片木结构建筑,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该建筑在《魏书》、《南史》、《蛮书》、《太平寰宇记》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如《南史》卷79:西南僚人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亦称“麻栏”。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起源于古越人住房形式。至六朝及唐宋时,西南僚人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魏书》卷101、《南史》卷79)。明时僮人“居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其特点:分上下两层,多用木、竹做桩柱、楼板和墙壁,近代也有用石块、砖、土从地面筑成墙壁的。房顶盖以杉树皮或茅草、瓦块等。楼上住人,楼下豢养牲畜及安置桩碓,存放农具、杂物等。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由此发展而来。 我国南方的壮、苗、瑶、傣、侗、布依等民族的一种古老的住房形式,也称“麻栏”、“干阑”、“高栏”。干栏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用木头或竹子做桩柱、楼板、墙壁,房顶盖以烧制的青瓦或杉木皮、茅草等。上层住人,有堂屋、卧室、厨房、仓库等,楼下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等,一般没有遮档。现在的干栏也有用土石砌成墙基,用杉木或竹子搭屋架、地板、墙壁的。干栏式建筑适合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可以就地取材,依地势而建,能够抗风雨,避湿热,通风好,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仍居住在干栏式住宅里。 又称“麻栏”、“半楼居”。壮族民间建筑形式。《魏书?僚传》记壮族先民僚人事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明田汝成《炎缴纪闻》卷四说:“壮人……居舍,茅缉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蓄牛羊猪犬,谓之麻栏。”最初的干栏只是在大树桠上架木搭棚而居,结构简单。后来移到地面,竖木为柱,铺竹、木或木板为楼,盖茅草,上层以竹或木为篱,供人居住,下层仅有几根柱子,无篱不围。后来,下层围以竹、木,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牲畜,亦便于防兽防盗。现代干栏建筑分为全楼居与半楼居二种。全楼居即典型的高脚干栏,在地面立柱凌空而起,这类干栏主要分布在左右江 一带及边远山区。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或左部或右部,另一半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分布在河池地区。 干栏是仡佬族最早的房屋形式,很早就见诸史籍。据北齐魏收《魏书》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即在大树枝上搭置木排,人住天然树荫及木排之间,这是最早的干栏住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干栏也发生了变化,从树上移到平地。或是于地面打立木桩距地数尺,桩上再用巨木铺排;或建为楼房,人居楼上,楼下圈养牲口。 黎族人称干栏为“栏房”或“木栏”。干栏有高栏和低栏之分,高栏离地约六尺,上面住人,下养牲畜;低栏离地一尺五左右,已经失去了下养牲畜的作用。原始时代的住宅―――“干栏”式住房,是黎族人民历史上曾普遍采用的住房形式。对此,我国古籍记载甚详。如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赵汝适《诸蕃志?海南》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志蛮》记载:“为水栈居之,离地二三尺,下养羊豕之类。”明人黄佐在《广东通志》称:“珠崖人皆巢居……今黎俗主木栏是也。”干栏又可称为“巢居”,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戴裔煊教授在《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研究》中说,干栏式住屋“曾是西南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住宅,由于兼备避湿热瘴疠、防毒虫蚊蚋的功能,这种建筑广布于东南亚热带生物圈的古代民族之中,尤为在岛屿类型的文化中分布密集”。黎族的祖先采用这种住宅,也是对海南岛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 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木料充足的情况下,古代黎族人居住的干栏,主要是木料,即楼板、周围墙壁都用木料制成,房顶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茅草和树皮或竹片等。干栏所用的木料十分厚实,所以干栏很结实、干燥、清洁,人畜杂物各有其处,居住起来舒服、方便。按照传统习惯,干栏房四周是竹篱笆围墙,院里种果树、豆类、玉米等,确有一番田园景色。但以后由于人口增多,砍山种山栏稻的人多起来,森林遭到了极大破坏,木料来源困难,干栏屋得不到很好的保养和维修。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干栏就被另一种住宅形式―――船形屋所替代,而“干栏”本身也就在很久以前成为历史的遗迹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