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干栏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干栏建筑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南方多雨潮湿地区人类因地制宜而发明建造的一种居住方式,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最早资料发现于河姆渡遗址。其作法是在湿地上打入木桩,木桩间采用榫卯技术相连,构成稳固的基础。在木桩及横木上平铺木板,木板用企口方式相拼接。木质地板所形成的地面之上建筑房屋。房屋的形式在广东高要茅岗已有发现,其形式为悬山屋顶,地板上的立柱头架檩,两边均以椽子一端缚定在檩子上,同以30°倾斜上面横架的脊檩用藤或竹蔑缚扎相接。屋顶铺盖芦苇、茅草。房屋周围和地面也用苇草编成的席、笪类围铺。开门于山墙,门外有木梯,拾阶而下至地面。房屋四周有廊檐。这种建筑一般较长,河姆渡遗址最长的一栋为23米、进深7米、廊檐宽为1.3米。干栏建筑既解决了潮湿问题,也解决了炎热地带通风的问题。 亦称“麻栏”、“阁栏”、“葛栏”等,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民居类型。其特点是分上下两层或三层,底层关牲畜、家禽及放置农具杂物,上层住人。一般用木、竹料为桩柱、楼板和上层墙壁,斜面屋顶上盖杉树皮、茅草或瓦,底层无板墙壁不全封。适合于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和依山坡建房。底层木桩可在山坡上取出平面,搭板成二层或三层的地板。楼梯通上下,楼梯设在屋外或屋里。楼上有走廊晒台,并有长椅歇息。现在,壮、傣、布依、侗、苗、水、毛南、仡佬、瑶、基诺、布朗、佤、德昂、拉祜、哈尼、景颇、阿昌、傈僳、怒、独龙等民族中,仍有不少百姓住干栏房。 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延至今日,干栏一直是壮族住房建筑的主要形式,形成地方民族建筑特点。干栏建筑即是在木(竹)柱架上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圈畜猪、牛、羊。现代干栏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没有双数开间。先立跨拱木结构,后筑四周墙。墙有三合土夯舂,也有用木板筑围。一般房子高24尺,长24尺,宽12尺为度。尺度大都按鲁班八字来量,也有按九曲尺来量。门前有走廊或栏杆,屋顶多为悬山顶,中间有瓦脊,多用板瓦正反相扣。干栏建筑不受地理环境影响,凡山区、平地、河湖均能建造。它四角垂直顶脊流线平整,两侧瓦面均衡对称。给人以稳重、舒适的感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