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干栏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干栏房分类:【中国民俗】 干栏(阑)房也就是民族学中所说的干栏建筑。这是古代越人曾经很流行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古越人有所谓巢居之俗,即“依树积木以居其上”,也就是在树上搭建的一种像鸟窝一样的住所。干栏建筑可能就是沿袭巢居之俗而来,所以其典型特点是房屋建成两层以上,人住第二层,第一层敞开或围成简易的篱笆,堆放柴禾、农具以及其他杂物,或者关牲口等。第三层主要存放粮食和其他用具。如果第一层不围篱笆,那么从几十米外稍矮一点的地方看去,就像是在一小片树林树干的半腰上铺搭楼板以作居所一样,颇有巢居遗风。 黎平县一带侗族干栏式房屋 (黄才贵 摄) 雷山县郎德苗寨 (张桂林 摄) 干栏建筑是一种榫卯结构的木料建筑,其起源很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发掘出了这种建筑的遗存,据测定,距今7000多年。 目前,仍流行这类建筑形式的民族既有百越后裔的布依、侗、水、壮等民族,也有不属于百越系统的苗、瑶、仡佬、土家等民族。对于百越民族后裔来说,无疑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继承,而对其他民族来说,可能有对环境选择的因素,同时也不排除对百越文化因素的吸收。例如黔南荔波瑶山一带的瑶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部分人住简陋的叉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出现了模仿附近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半干栏式和干栏式民居建筑样式。 所谓“干栏”之称,来源于古越人对房屋的称谓。至今,百越后裔的壮、布依等民族仍称房子为“ran”,与“干栏”的“栏”音近。但“干栏”这一称谓现在已经变成学术味很浓的术语了。各民族对这类建筑有不同称谓。如果向来自流行这类建筑形式的地区人询问当地有没有干栏建筑或者当地的干栏建筑是什么形式,除非这个人具备民族学和历史知识,否则他(她)会一问三不知的。 干栏建筑有若干变体,它们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也体现了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典型的干栏建筑沿袭古越人的巢居习俗,根源于古越人分布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古越人的文化特点。百越是稻作民族,多居住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地面比较潮湿,瘴气重,而且多毒虫猛兽,趋利避害的本能使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居住模式。 干栏建筑的变体之一是把房屋建成半边楼。这种建筑形式多见于布依族和侗族,瑶族中也可见到这种建筑形式,民间也称“吊脚楼”。布依族和侗族同属百越后裔,村寨均依山傍水,房屋多建在斜坡上。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于是把房屋的前半部做成一楼,后半部挖平与二楼衔接,形成半边楼半边地的格局。瑶山一带瑶族的半干栏式民居类此,只不过显得简陋些,还有叉叉房的特点,如房屋四壁用木板和席子围着,不装板壁;屋顶仍盖茅草等等。在黔东南黎平县一些侗族村寨,还可以见到一种三级吊脚楼。由于建造房屋的地方坡度大,于是人们把斜坡挖成三级阶梯,分别与三层楼相接。 印江县一带土家族吊脚楼 (刘振国 摄) 干栏建筑的变体之二是矮脚楼,多见于侗族中。所谓“矮脚楼”,与平地房基本相似,都需要平整地基,但矮脚楼在离地面八寸至一尺左右高处铺搭楼板,形成防潮层,而平地房则没有这一层。 干栏建筑是百越后裔各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一些地区也采用了平地房的建筑形式,但仍在局部保留了干栏建筑的特点。如有的布依族和仡佬族人家将一间或半间建成地楼,用来圈养牲畜。在岑巩一带侗族中,正房虽建成了平地房,但厢房仍建成干栏房形式,二楼的四周或三面有走廊,并配有栏杆。水族的干栏建筑还有一种楼上楼的建筑样式,即在原有干栏房屋基础上再修建一间楼房,可作夏天纳凉和摆家常之用,又可储存粮食。土家族的正房一般为平地房,而把厢房建成吊脚楼式的干栏房。这种吊脚楼的造型多姿多彩,依地势和需要而定,不拘守成规,讲究对称。整体采用穿斗式木架构,正面和前侧设有走廊,冬可晾晒,夏可乘凉。木窗和栏杆上还雕饰有花鸟虫鱼各种图案,檐柱底端则多雕成各种形状的吊瓜,装饰华美别致。 侗族的干栏建筑如果配厢房,那么厢房不得高过正房。牛栏、猪圈、羊圈等只能建在厢房吊脚楼底层,或另建于屋后或屋侧,不能建在屋前;谷仓则建在楼上或修在屋前,不能建在屋后,有“前怕牛栏后怕仓”的忌讳。 各民族干栏建筑的材料、建构方式等与平地房基本相同。 干栏(阑)房也就是民族学中所说的干栏建筑。这是古代越人曾经很流行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古越人有所谓巢居之俗,即“依树积木以居其上”,也就是在树上搭建的一种像鸟窝一样的住所。干栏建筑可能就是沿袭巢居之俗而来,所以其典型特点是房屋建成两层以上,人住第二层,第一层敞开或围成简易的篱笆,堆放柴禾、农具以及其他杂物,或者关牲口等。第三层主要存放粮食和其他用具。如果第一层不围篱笆,那么从几十米外稍矮一点的地方看去,就像是在一小片树林树干的半腰上铺搭楼板以作居所一样,颇有巢居遗风。 黎平县一带侗族干栏式房屋 (黄才贵 摄) 雷山县郎德苗寨 (张桂林 摄) 干栏建筑是一种榫卯结构的木料建筑,其起源很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发掘出了这种建筑的遗存,据测定,距今7000多年。 目前,仍流行这类建筑形式的民族既有百越后裔的布依、侗、水、壮等民族,也有不属于百越系统的苗、瑶、仡佬、土家等民族。对于百越民族后裔来说,无疑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继承,而对其他民族来说,可能有对环境选择的因素,同时也不排除对百越文化因素的吸收。例如黔南荔波瑶山一带的瑶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部分人住简陋的叉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出现了模仿附近布依族民居建筑的半干栏式和干栏式民居建筑样式。 所谓“干栏”之称,来源于古越人对房屋的称谓。至今,百越后裔的壮、布依等民族仍称房子为“ran”,与“干栏”的“栏”音近。但“干栏”这一称谓现在已经变成学术味很浓的术语了。各民族对这类建筑有不同称谓。如果向来自流行这类建筑形式的地区人询问当地有没有干栏建筑或者当地的干栏建筑是什么形式,除非这个人具备民族学和历史知识,否则他(她)会一问三不知的。 干栏建筑有若干变体,它们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也体现了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典型的干栏建筑沿袭古越人的巢居习俗,根源于古越人分布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古越人的文化特点。百越是稻作民族,多居住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地面比较潮湿,瘴气重,而且多毒虫猛兽,趋利避害的本能使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居住模式。 干栏建筑的变体之一是把房屋建成半边楼。这种建筑形式多见于布依族和侗族,瑶族中也可见到这种建筑形式,民间也称“吊脚楼”。布依族和侗族同属百越后裔,村寨均依山傍水,房屋多建在斜坡上。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于是把房屋的前半部做成一楼,后半部挖平与二楼衔接,形成半边楼半边地的格局。瑶山一带瑶族的半干栏式民居类此,只不过显得简陋些,还有叉叉房的特点,如房屋四壁用木板和席子围着,不装板壁;屋顶仍盖茅草等等。在黔东南黎平县一些侗族村寨,还可以见到一种三级吊脚楼。由于建造房屋的地方坡度大,于是人们把斜坡挖成三级阶梯,分别与三层楼相接。 印江县一带土家族吊脚楼 (刘振国 摄) 干栏建筑的变体之二是矮脚楼,多见于侗族中。所谓“矮脚楼”,与平地房基本相似,都需要平整地基,但矮脚楼在离地面八寸至一尺左右高处铺搭楼板,形成防潮层,而平地房则没有这一层。 干栏建筑是百越后裔各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一些地区也采用了平地房的建筑形式,但仍在局部保留了干栏建筑的特点。如有的布依族和仡佬族人家将一间或半间建成地楼,用来圈养牲畜。在岑巩一带侗族中,正房虽建成了平地房,但厢房仍建成干栏房形式,二楼的四周或三面有走廊,并配有栏杆。水族的干栏建筑还有一种楼上楼的建筑样式,即在原有干栏房屋基础上再修建一间楼房,可作夏天纳凉和摆家常之用,又可储存粮食。土家族的正房一般为平地房,而把厢房建成吊脚楼式的干栏房。这种吊脚楼的造型多姿多彩,依地势和需要而定,不拘守成规,讲究对称。整体采用穿斗式木架构,正面和前侧设有走廊,冬可晾晒,夏可乘凉。木窗和栏杆上还雕饰有花鸟虫鱼各种图案,檐柱底端则多雕成各种形状的吊瓜,装饰华美别致。 侗族的干栏建筑如果配厢房,那么厢房不得高过正房。牛栏、猪圈、羊圈等只能建在厢房吊脚楼底层,或另建于屋后或屋侧,不能建在屋前;谷仓则建在楼上或修在屋前,不能建在屋后,有“前怕牛栏后怕仓”的忌讳。 各民族干栏建筑的材料、建构方式等与平地房基本相同。 雷山县大堂一带苗族水上粮仓 (张桂林 摄) 在苗、瑶、侗、水等民族中,还有几种用来储存粮食的很有特色的附属性建筑,较有代表性的如瑶族的圆仓、六角方仓和禾廊以及侗族的水上仓楼等。这些附属性建筑建在村旁或离住房不远之处。圆仓是一种圆柱形建筑,直径约2米,高约2.5米。锥顶,顶部覆以茅草,四周用竹篾编织。圆仓有两扇门,圆仓底部用四根木柱支撑,离地约2米,便于通风、防潮、防鼠和防火等。六角方仓为一正方或长方形建筑,仓体四周用木板镶装,密不透风。有的地方,在仓的外围建有回廊,回廊上有栏杆。回廊可遮蔽风雨,使仓板和廊内保持干燥。方仓顶部呈六角形或八角形,用瓦覆盖。底部用六根或八根圆柱支撑,仓底离地约2.5米。禾廊实际上是一种“目”字形的木支架,高约3米,顶部有防雨顶棚,用杉木皮铺盖。禾廊可用来垂挂包谷、花生、稻穗、红稗、荞麦、高粱、红苕等等。一些苗族村寨也有类似建筑。但一些地方苗族忌讳在门前建仓,特别不准仓门与正屋门对开。水族的仓房分两层,上层储存粮食,下层放置农具,仓门向外开,在门下留出几节板头,用来站人和开仓时架梯子用。侗族的仓楼建在寨子周围的水塘之上,先在水塘里立七八根石柱或木柱,再在柱桩上铺上一层厚木板,形成一个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建一座三四米见方的小阁楼,秋收后,将粮食、豆类等收放其中,随用随取,十分方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