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干栏房的使用安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干栏房的使用安排

分类:【中国民俗】

典型的干栏房,第一层简单分隔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用来关养牲畜,另一个部分用来堆放柴禾、农具以及其他用具和杂物等等。第二层住人,房间的分隔与使用安排与平地房略同,但也有一些差异。

各民族的干栏房中都设有一个固定的火塘。布依族地区的干栏房中,火塘所在的房间虽然一般也有灶,但是灶和大锅主要是用来煮猪食和酿酒的,一家人吃的饭菜,都在火塘里煮、炒。火塘中安放一个铁三脚架,一口小铁锅,一个鼎罐。火塘上方悬吊一个炕架,用来炕辣椒、豆腐和少量粮食。一年四季,无论夏天气候多么炎热,一家人都围在火塘边吃火锅。榕江北部穿短裙的苗族,火塘是全家聚会的中心,祖父坐正上方,父亲坐左上角,未成年的叔父及成年的儿子等男性成员,依长幼辈分挨父亲之后坐于左侧。右上角是祖母座位,祖母之下是母亲,再往下是未婚女儿们的座位。左下角是儿媳妇的座位。来客根据其辈分,坐于相应的位置。但舅舅或叔叔(已婚分居的)则可以请至正上方就坐。女客来访,最多能坐在右上角祖母以下的位置。年轻男女客人与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见图1)。卧室的分配,火塘左边是高床,为祖父或父亲的睡卧处,火塘背后一间是祖母或母亲的卧室。火塘左边住长子,右边住未成年的儿子或作客房。母亲卧室的左室为长媳及其孩子住处,其右侧为女儿住处(见图2)。现在有很多青年人突破传统规矩,结婚后夫妻同住一室,不再悄悄同居。榕江县计划乡一带苗族,正房中间是火塘。左右两厢共四间,楼道尽头设有一间耳房,苗语称“卡稍”。若三代同堂,住房的安排是:祖父母住左厢房后室,父母亲住右厢房后室,长子婚后住左厢房前室,姑娘和儿子8~14岁时住在右厢房前室,稍大(15岁以上)就住在耳房。如果祖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另一人年高,加上儿子长大,那么祖父或祖母就移住原祖父或祖母的住房,将右厢房后室让出来给子女住(见图3)。

图1

图2

图3

侗族民居火塘的设置,各地不尽相同。侗族北部方言地区多设在堂屋的左侧或右侧靠后的一间,从堂屋直接进入;南部方言地区有的地方设在堂屋的后壁内。

各民族干栏房虽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较明显的区别。布依、瑶等民族的干栏房大多有晒台这一附件。由于干栏房第二层住人,人们需要利用室外空间时必须跑到第一层,很不方便,于是在房前搭建一个与二层楼相接的平台,用木板或竹子铺就,用来晒粮食、衣物、布匹等,妇女可以在上面纺棉花。夏夜,人们也常常在上面聊天,青壮年男人甚至在上面露宿。

二层二间图

三层二间图

侗族的干栏房分吊脚楼和高脚楼。侗族南部方言区流行的高脚楼,有的楼高三至四层。第一层堆放农具、柴禾、安放碓磨以及圈养牲畜等等。二层以上住人,设有火塘、堂屋、客房等。三层是卧室和粮仓,多为二开间或三开间,两侧搭有偏厦,从偏厦接楼梯上下。外间是长廊与堂屋相联结,设有长凳,是全家人平时休息及妇女纺纱织布做针线的场所。吊脚楼与高脚楼的结构差别不大。楼高二至四层,进深为二丈二尺左右,底楼设有畜栏,二层的前面为敞廊,装有半腰高的木栏和长凳,供平时小憩或待客。中间一间隔为两室,前室为堂屋,后室为老人的卧室,左右两边用一间为火塘,另一间为客房。三层为储藏室和子女的卧室(见上图)。

侗族的矮脚楼和平地房的结构相同。一般为四列五柱三间,楼高一至二层,从侧楼搭楼梯上下。一楼有堂屋、火塘和卧室,二楼为仓储和客房。正房两侧配偏厦以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偏厦多用作灶房。畜舍在屋侧或屋后另建。这种房屋的结构及使用安排如左图。

水族干栏房用来住人的二层,一般为三间。正中一间作堂屋,用来摆席设宴待客,逢年过节在中柱供祭祖先和地母娘娘。正中还用杉木板竖装有一道屏风,屏风壁上设神龛,神龛下边摆供桌,为平时祭祖之所。时歇宿。堂屋两侧的耳室是家庭成员的卧室,左边是中老年人的卧室,右边是年轻夫妇的卧室。很多人家都在门框上贴上“礼门分内外,义路别亲疏”的对联,告诫人们非特许不得入室。

侗族平地房结构与使用安排图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为曲廊回栏式,即在二楼外围设走廊。靠前吊脚柱的走廊较宽,并在走廊边上修有坐椅式栏杆,称“美人靠”,供人小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7:59